从点映到现在正式上映看到的各种乌七八糟的关于八佰“黑点”的宣传居然也有不少,虽然没一个能打的。

至少在我看,八佰招人记恨令一些人格外害怕的点根本不是孙元良,不是国军抗日,也不是各路人马东拉西扯编派的“历史失实”,而是因为这部电影反宏大叙事、反意识形态、反英雄、反战。即使已经是一退再退、再三妥协后的成片依旧能看得出,这部电影想拍的,是人。是那些被贴上标签被简单归类的敌我,好人和坏人,自己人和外人。以至于影片最糟糕的部分反而是最后落入窠臼的英雄化特别是对谢晋元的强行拔高。即使在现在这种程度的妥协之后,它依旧满足不了一些人需要的那种可以担负起“教化任务”的政治需求。
怎么能容忍人们去想呢?意识到战士也是人就会想是什么把他们从田野从石匠铺从母亲的身边拖进战场送死,意识到敌人也是人就难以把子弹把刺刀插进对方的身体。现代战争讲的战争法,那些谈判桌上制定出来的虚伪规则,却永远回避不了一件事:不管代表的是何种高贵的精神、冠冕堂皇的借口,人被杀,就会死。
八佰并不是一部成功贯彻了创作理念的作品,限制太多决定了它没法伟大,商业的考量、过审的考量、观众眼界和接受度的考量,以至于看得出在被删的13分钟前就一直在妥协。即使如此,在妥协和阉割后留下的这点力量都能让一些人如此惧怕,反倒是显得更加讽刺了。
*补充一个似乎没出现在片尾字幕的“彩蛋”:当辛柏青出现在侵华日军军营里,远处背景传来的歌声是文部省唱歌的「故郷(ふるさと)」,这是当时日本小学课本上的歌,也是太平洋战争期间作为思乡曲被传唱最广的歌。为什么要拍穷凶极恶的敌人整理尸体、家属哀悼亡灵、为什么要允许侵略者也唱着思乡的歌?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不是战败者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