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中国,体育运动本身就是边缘的。即便是篮球和足球这样受欢迎的主流项目,在学校的环境中都是一种不务正业。更不要说棒球了,似乎这项运动在大陆并不存在(在港台它确实很受欢迎)。即使是体育迷,也很少看见中央台或者地方台转播棒球赛事——偶尔还能看到橄榄球和冰球呢。至于身边的人,恐怕是更难找到棒球迷吧。很有幸,在初中时接触过棒球和垒球,但我们是在排球课上用排球场地打的。不过也正因如此,还算知道这项运动的规则。在中国,打篮球的抱怨球场收费贵或者大妈抢占场地,而踢足球的抱怨场地难找、不好凑人。打棒球的呢?先不提有没有场地,得先有打的人才行。毫无疑问,棒球在我国就是边缘的边缘,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它可能只是胖虎在空地上追杀大雄时手上拿的一根棍子。

体育运动在学校生活中“被边缘”有其合理性。因为体育本身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上升渠道,学习、高考,这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们唯一的出路。所以在课后打篮球踢足球是不务正业,要罚站、写检查、没收作案工具。但对于家庭“不普通”的孩子们而言呢?或者说,对于连家都没有的孩子们来说呢?就像教练对孩子们说的那样,棒球是他们的出路,体育是他们的出路。这些孩子们本身也处于社会的边缘。“不打球就是流氓”,这话似乎有点过分。但如果熟悉国外的篮球与足球培训,就会觉得这话一点没错。很多运动员不从事体育行业可能就是流氓或者街头小混混,无论在英美还是巴西、阿根廷。体育给予了边缘人群上升的机会。

...
整齐的队服真的很帅!

所以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教练对马虎那么恨铁不成钢,也理解小双为什么背负了那么大的压力。后者在影片中更触动我,不仅仅是他的经历。他带有一种小男孩的特质:瘦弱、执着、自尊、要强、礼貌、懂事,在很小的时候背负起了许多压力(快被压垮了),拼尽全力地前行。但他才几岁呢?他还不是一个男人呢,只是一个小男孩,一个胆小和爱哭的男孩,一个怕失去亲人,怕被丢下一个人的小男孩。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恐怕要走很远很远呢。然而他在过于小的时候就背负了过多的东西。能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是无数人的善意,是仅存的亲人和残缺不全的家庭拼了命的努力,是他值得带着伤咬着牙忍着痛去奋斗的目标。

然而什么东西都没有拿到,生活甚至变得更糟。事实证明,《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它的中国版本。开出一张母亲的死亡证明,这是合乎条例的操作,然而并不能掩饰其荒诞:小双是一个从没有享受过母爱的孩子,母亲在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怎么开证明?她就是死的(尽管活在一个他永远找不到的角落里),而他就是一个孤儿,然而他无法在政府面前证明他是孤儿。

他想在那棵大树上插上青苗,原本是插在较高的地方。插不进去,只好插到低一点的地方,于是插进去了。或许这就是他的人生。正如别的影评所说,对马虎而言,他有无数次机会,但对小双而言,他只有一次机会。

小双双胞胎哥哥的情节更具有一些戏剧意味,它传递出一种身份的偶然。本应被送走的小双,只是被嫌弃太小了而遭留下,如今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若是被送走的是他,出现在镜头面前的就是哥哥了。也许会说着同样的话,只有一句话的差别:“等长大了,我要去找我弟弟。”人的命运仿佛就是抛一枚硬币,小双正面朝上了,但硬币又莫名其妙被抛了第二次,于是他的一生改变了。但无论如何,在生命的最初人都没有抛硬币的权利: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否出生,更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或许小双已经渐渐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产生了意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或者说令人恶心),它是一次“被抛”。他在模模糊糊中选择了反抗,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沉沦”。然而事实是,这没有用,他尽了自己在这个年龄能尽的全部努力,却得不到最平凡普通的生活。等待他的只有泪水、伯伯的癌症和对死亡证明的滑稽要求。无论我怎么习惯倒存在主义的鸡汤,看到这样的场景,除了带泪的苦笑外,是不可能有脸讲出“幸福”二字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感受不到经典文学作品能提供给人的力量。它们在这一刻是苍白的。我只想和小双一起乱砸东西。

当所有的故事以平静的语调被讲述出来时,我能感觉到的是对于世界的冷淡与疏离。边缘的运动,边缘的孩子,来自一个个被遗忘的小小村落,汇集在中国的心脏北京,在这座日新月异川流不息的城市的边缘地区成长,不断被驱赶,小心翼翼地躲藏,仿佛是在流浪。但他们还怀揣着一份憧憬。即便是大山里被胡乱栽下的小树,它也是在成长的,它和我们一样有着生命,顽强不屈。

...
理论全是灰色的,生命的金树常青

但会不会连这份憧憬都是在镜头下才存在的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声音还远远不能为我们所听到。)比之于纪录片,尤其是后现代语境下的纪录片,这部影片并没有非常特别的叙事技巧,也没有提供什么特别的理念,它立足于讲好故事。然而不难看出,许多场景是有摆拍或者表演意味的。先明确一点,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非虚构”,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镜头语言。剪辑、拼贴、选择在所难免。就体育纪录片而言,亚马逊今年给托特纳姆热刺队拍摄的纪录片《孤注一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马逊在热刺的更衣室、球场、办公室安装了大量摄像头,有些时候球员是意识不到摄像头的存在的,所以表情动作更接近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比赛状态。但这样的纪录片仍不是绝对客观的,因为存在俱乐部的审核、导演的理念以及剪辑。《棒!少年》不像《孤注一掷》,摄像机的存在是更为明确的。两部纪录片里都有球员冲突的场景,《棒!少年》的冲突更加刻意(比如马虎的几次打架,有时难免显得生硬),更类似于“再现”。我并不怀疑这些冲突打斗是真实的,它一定发生过,但影片中呈现给观众的画面不是“正在发生的事”或者“可能发生的事”,而是“已经发生的事”。它被再现了,成为了一种表演。而影片开头结尾小双孤独一人的定格则更让影片显得像体育题材的剧情片——那不是日常的生活状态,是导演有意识要呈现给观众的东西。小双开头的孤独与结尾处带有一丝憧憬的抬手都是有设计的,尽管很自然,而且我相信这是他生活状态的一部分,是对他内心的挖掘与表现,甚至是他不经意的举动,但仍有必要指出这一点:镜头的选择。影片并不是没有传递真实,更不是捏造“真实”,只是它的呈现方式似乎更近于虚构。有些地方难免出戏。仿佛是用拍体育题材的剧情片的方式来拍摄纪录片,这类似于用写小说的方式写传记或者报告文学。

如果不被提前告知这是纪录片的话,或许真有观众会把它当成虚构故事?并会为小双最后在树下抬手的动作感到心满意足,准备愉快地离开影院?然而最后一刻,演员表出现,所有人会发现,大家扮演的都是自己,这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剧情片。一切会不会是导演对观众的开的玩笑呢?故意用这种“露馅”的方式讲故事,最后告诉你:故事本身是真实的。边缘是真实的,荒诞是真实的,命运也是真实的。讲故事的方式本身可能存在“再现”与“表演”,但那是一个真的故事。这一刻带来的冲击会是巨大的,“你不要丢下我不管”背后的苍凉无奈再次翻涌而出。在现代或后现代的语境中,真实与虚构之辨早已不是最为重要的,内在真实有时比外在真实更有感染力。(何况纪录片对外在真实的记录也相当不错。)小双的那句话与那个抬手的动作足够打动人了。他是一个很棒很棒的孩子。

或许连讲述的形式本身也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它让我产生了一种想去抱住这些孩子,安慰他们一番的冲动。然而我做不到,而且我就算真这么去做了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或许,这就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所以……现在这个基地有没有联系方式或者靠谱的捐助渠道之类的……?以及,小双确实已经回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