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感# 周末看的《你好李焕英》。

去看之前,觉得会因为妈妈也曾是少女的付出牺牲啊,子欲养而亲不待啊这样的感同身受的愧疚大哭,网上还有讲什么给父亲戴绿帽啊实现妈妈的心愿啊,反正挺多样板可供想象的。但实际不是这个样子,它不是《乘风破浪》,不是《降临》,甚至也不同于它的小品原版。我觉得它讲的更多的是如何接受亲人的猝然离世,我都没怎么想到自己爸妈,眼泪全是为贾玲流的。

我在看电影前对贾玲家事的了解也仅限于她人打小就聪明争气,但刚上大学,妈妈就意外离世了,她没赶上最后一面。但就这么一句话的了解,让我在电影院里挨了最深的刀。

电影才开场几分钟我竟然就开始哭,尤其是车祸那里,感受到贾玲深深的自我责怪。因为稍有了解,就立即知道这个开头的人设和事件,是故意构筑的一套假的说辞。不只是拉近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吧,我感觉她对母亲突然离世可能是完全无法接受,乃至于宁可把母亲的离世归咎于自己身上。电影晓玲宁肯世上没有自己的选择,可能不是从陈赫那句我妈没生我就好了才开始的,是贾玲把贾晓灵设置成小loser的时候就开始了。

贾玲母亲去得如此之早,叫她永远失去了和母亲分享未来人生的机会,她都还没长成一个有能力的人呀。“如果我争点气就好了”、“如果我没出生就好了”,都是在幻想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左右命运,希望母亲的离世能有一个可以责怪的对象,而不是一场自己无能为力的意外。

比愧疚痛苦更可怕的是空荡荡。她12岁就第一名进艺校,母亲去世那会儿刚进了央戏,这还不够争气吗?20岁能有多大成就、挣多大钱呢?她这么聪明又可爱,怎么可能没让她妈高兴过呢?这些问题其实大概是母亲死后的日子里,贾玲对自己的反复折磨和拷问,住地下室北漂的时候、相声之路走到头的时候,每个困苦的时刻。

何况她妈妈的意外多少和贫苦有关,所以电影里晓玲明知沈光临并非良配,除了出身富贵之外简直一无是处,但仍然努力撮合,希望她妈妈能逃脱早逝的厄运。母亲离世不是贾玲一个人的痛苦,她家人尤其是她爸爸肯定更悲伤自责。这段相亲奇遇和它的打破,不只是想让妈妈过更丰富的生活,它抚慰的也不只是玲儿自己。我晚上找了原版小品看,电影真的拔高了很多。

比自我折磨更暴击人心的是结尾不止反转,它最后回归了真实。贾玲完全明白这一切其实不是她能左右的,母亲的离世也不是她的错。她只是歌词里路灯下的小姑娘,那一声喊得让人万箭穿心。最后其实连心电图归零都没有渲染强调,安静的树叶飘零,安静的驾车兜风,贾玲没让任何东西分薄那份悲痛。那一声威力如此之大,不断在我脑海闪现,让我在这半天里流了七八次眼泪。

在真情实感面前,技巧不值一提。何况贾玲导演实际是有技巧的,而且有些很高级,所以她脱颖而出。奇技淫巧喧宾夺主,正是大制作们的失败之处。没想清楚电影是怎么回事儿,就别yy自己是卡梅隆了吧。

贾玲也就吃了不叫诺兰的亏,否则讨论该在数世界有几层了。虚构的loser贾晓玲,一层;穿越的世界里分了贾晓玲以为的单人穿越和实际上的双人穿越,两层;争气地考上艺校、获得成就、幻想给妈妈买皮衣和车的更符合真实情况的片尾贾玲,又一层……起码也有四层世界。

李焕英这个电影真的看得很舒适,在满座的情况下还能全场老少一同大笑和抽泣,上一次有这种体验还得追溯到《摔跤吧爸爸》,真正是叫好又叫座。笑点是有些小品感,但又是紧紧围绕着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建立起来的,并不突兀,让人脸上挂着眼泪地笑出声。但受观众年纪和地区因素各种影响吧,也不是每个包袱都响。作为一个亲情片,泪点算是很克制了,它的冲击来自于真情实感。全片我觉得只有沈腾有一段略沉闷的剧情,第一次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能这个水平,贾玲真了不起。希望贾玲大宝贝以后能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