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2015】

...

(豆瓣8.0;我的评分8.0)

“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贾樟柯《贾想》

当我们提到贾樟柯时我们会想到什么?赵涛、叶倩文、山西宇宙、平遥电影节......这个来自汾阳在北影读中文系的小子给世界留下了太多遐想。我大体将贾樟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拍《小武》《站台》《三峡好人》的贾樟柯,朦胧、粗糙而灰暗;第二个阶段就是如今拍出《山河故人》《天注定》《江湖儿女》的贾樟柯,细致、黑暗而委婉。

在我心中,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的头把交椅,尽管第六代导演里包括管虎、宁浩、娄烨等流,我仍然觉得贾樟柯是拍的最好的那一个;甚至是我最喜爱的大陆导演(排第二的是姜文导演,毕竟姜大爷六部片子我有四部都给了五星)。很多人说,如今的贾樟柯已经不是原先那个贾樟柯了,现在他拍的片子多是揭露中国的黑暗给外国评委看的。我不是太能认同这个观点的,贾樟柯的技术、叙事能力、时间线的把握越来越在进步,在地点的恒定而时间在变迁的处理上仍然是那个贾樟柯、那个电影开头只是一个“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品”的贾樟柯。

话题回到电影本身。《山河故人》分为三个时间线:1999、2014、2015,时间跨度为四分之一个世纪,然而地点呢,就像上文说的,用一个固定的地点来展现时间的流动是贾樟柯的惯用方式,地点永远是我们熟悉的——山西汾阳县。如何叫做“山河故人”?便是涛儿在电影中的有一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过人生中的一段路。”是在山河之中以某一参考系与许多人的擦身而过于是那些人变成了故人。何谓“故人”?是梁子十多年后见到的韩三明、涛儿生命中的张晋生、张到乐心里的涛儿以及张晋生的枪,是在时间的洪流之中走散的人、或者说是在时光的山河里重新遇到的人。那么“山河”呢?还是说的一个参考系——汾阳,汾阳之于上海、汾阳之于墨尔本。

贾樟柯浓浓的乡愁情结几乎体现在了他所有的作品之中。我原先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讲的是贾樟柯和郭敬明的区别——贾樟柯从汾阳走出到了大都市以至世界,却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小县城汾阳;郭敬明从四川一个小县城走出来,梦想一直是大都市,便钻进了上海的牢笼无法自拔。不予评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记得过年回家父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不论你将来在哪里生活,一定要过年的时候回到老家的村里。我当时很不理解,我从唐山的一个小县城出来到天津,当时以梦为马、认为就要“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也不还”;可是渐渐的,随着我从滦县到天津、从天津到青岛,越来越意识到“故乡”或许真的是一个归属。现在谁都不提倡年轻人恋家,那些认为离家近才好的年轻人总是会遭到笑话,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家乡变成“故人”,我们何不着急与其见面呢?所谓的“山河故人”用到每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是——一个变成他乡的故乡、一个一个留在记忆里的人、一次又一次说得出或者没来得及说出的再见;我们或许会重逢,可是我们认识的,何尝不是原来的彼此?我们总是在抱怨谁谁谁变了,谁谁谁不是原先的谁谁谁了;时间是流动的,人不可能一成不变,还是回到那句话,以一个地点作为参考系去感受时间的流动,你会感到巨大无比的空虚,就像“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慢慢的“紫禁城”会变成“故宫”、南京变成“故都”、“家乡”也变成了“故乡”。

贾樟柯是一个喜欢隐喻的人,关于黑暗的批判总是在无形之中,但是我想说一说贾樟柯的动物隐喻:在我的记忆里贾樟柯是极其喜欢动物隐喻的一个人,记得我看的第一部贾樟柯是《江湖儿女》,里边有一句话:我现在就喜欢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动物世界》、一个是国标。这里“动物世界”指的是斌哥他们一伙儿的黑社会,而斌哥和巧巧入狱出狱之后有一个不是很明显的镜头——一头老虎关在了笼子里,隐喻不言而喻,指的是被关住的动物们,也就是斌哥等人;《天注定》就更不用说了,全都是动物隐喻;这一部《山河故人》我们仍然看到老虎,指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被囚禁的压抑;以及三个阶段的三条狗,表现每一个阶段陪伴的都会老去、离去,有时候只能换一个新的,或者我们并不在意这是谁了。用动物的特性来暗喻人,贾科长真是厉害。

“故”这个字永远带着一份悲剧的色彩,就仿佛是再也回不到的地方、再也见不到的人、再也钻不进去的回忆。那么何谓“故”,现在来看,是贾樟柯再也回不去的平遥电影节,但幸好,贾樟柯的山西宇宙还没有崩塌、叶倩文的歌声一直伴着科长、车牌号永远是“晋J”。

所以,伴随着《GO WEST》去跳一支DISCO;伴着叶倩文的歌声,回到汾阳,回到每个人的“汾阳”,我们叫它“故乡”。

导演:贾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