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上映前引发大量关注和热议的《银河补习班》作为近些年国产电影在教育题材的试水之作,用自己的票房成绩和大众口碑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电影中大量近乎打鸡血,脱离现实的电影情节,饱受观众们的质疑和诟病。然而,依旧有电影的忠实粉丝不以为然,“你说《银河补习班》千百个不是,那你倒是说说一部合格并且优秀的教育题材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

...

那我们今天就来讲一部无论是在国外电影评论网站,还是在国内的豆瓣等平台上常年保持高分的教育题材电影《死亡诗社》。

同时,通过对这部电影的叙述和讨论,也对逝去的电影主演罗宾威廉姆斯表示深深的悼念。

...

电影的叙事节奏十分舒缓,亦如一首循序渐进,充满深意的诗歌。

对于习惯了好莱坞科幻大片和动作场面的现代观众们而言,看《死亡诗社》这样的电影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耐心。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在电影进展到中程的时候就已然完全被吸引到了故事的氛围之中。

等到电影结尾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站到桌子上宣示自由与独立的那一幕,动容的眼泪应该是每一位观众对这部老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

在应试教育中不断成长的我们,或许在很多时候,对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之中也充满了无奈与痛苦,然而残酷的现实绝然是不会在自己缥缈的幻想中有所改变的。

我们唯有遵照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要求在这个体制中不断被鞭策着前进,不断满足他们的意愿,才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前程。

但《死亡诗社》却让我看到了这样成长起来的我们,内心原来早已经死去了很久,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每天浑浑噩噩的活着。

电影用一群同样和我们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的男孩与一个对人生和教育有着特殊感悟的老师,告诉了我们关于成长与明天,关于我们所逝去的一切是多么的弥足可贵。

...

影片相比今天好莱坞许多商业电影所采用的非线性叙事和多线叙事,采用了十分简单明了的单线叙事,故事主要的剧情是在一所有着古老历史和严格校规的男校里,一群对未来充满了功利色彩和听凭父愿的男孩随着新老师基庭的到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内心变化,这段青春往事和亲身经历注定将在他们的漫长一生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

虽然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一个固执己见的父亲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逼上了自杀,校方却将学生死亡的责任归罪于一直倡导学生独立选择的基庭老师,成功使刚感悟到基庭老师巨大人格魅力的学生们失去了自己深爱的老师。

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这样的结尾比起阖家欢乐的喜庆更加接近于现实的残酷和无常,更加直击我们的内心深处。

...

电影开始,我们看到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且戒律森严的学校里,一群充满着青春活力同时又对未来充满未知迷茫的青少年在仔细聆听着来自老学究的校长如同念经一般的开学宣讲。

虽然我们看到象征着希望的蜡烛在学生们的手中一个接着一个的燃起,但是孩子们忐忑不安,正襟危坐的样子却预示着这一切仪式的沉闷,或者说根本不是这些有着长远未来的孩子们真正所期盼的开学。

...

接着下一幕,在宿舍里,几个看似是好友的孩子走进来之后,猛然将宿舍的门关起,香烟的点燃和随意的躺坐交谈让我们看到了这群学生们真正所期盼的开学模样。

电影一开头的这两幅场景切换与对比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这群孩子与严苛学校环境的格格不入,也为后来在基庭老师鼓舞之下,众人的行动做了铺垫。

而最具匠心的细节,莫过于电影在校长宣讲时,尼尔父母的激动与尼尔自己的不情愿一个仅仅只是长达数秒的特写镜头就把他们的关系与状态展露无遗。

...

回到现实中的中学生活,在面对学校所举行的正式仪式之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在扮演着一个所必须扮演的角色。

然而,当这副模样因为自己回到同龄人之中瞬间褪去,又有多少人能够觉察到这种习以为常的关系切换实际上便是个体会社会环境所作出既是被动亦是主动的变化和应对。

...

然后就是电影中具有极强象征意蕴的乌鸦,在电影学生们正式上课前一组镜头所展现的从远景到近景的漫天乌鸦在空中盘旋回舞,掀起眼花缭乱的视觉感受。

正像聆听过老学究校长一番语重心长宣讲之后,仍然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困顿的学生们最真实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紧随其后的场景中,处于仰望视角中的镜头里,一群如同穹顶壁画中天使和诸神的学生们在为了学习、生活、老师……这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而喋喋不休的争论。

他们所做的这一切细细深究起来,与其说是青春年少所带来的旺盛活力,倒不如说是由于恐惧未来和未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不断想要在同伴身上寻找到安慰和支持。

...

基庭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将学生们带到学校的校史墙前,让他们凝神屏气注视着墙上那些老照片。

曾经和他们一样处于青春年少的面孔,最终都逃脱不了自己的宿命,最后都会僵冷、死亡。

或许这些过去的面孔在青春年少之时,也曾和眼前注视着他们的学生们一样有所追求和渴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手中。可他们真的有所成就了吗?又或者只是虚度时光之后,才发觉自己一事无成。

“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尘土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吗?……及时行乐,孩子们,要让你们的生命超越世间尘俗。”

...

他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告诉眼前这些处于青春懵懂的青年,珍惜当下,勇敢追求自己所期盼的一切,及时行乐,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现状,基本上很少会有老师会为了让学生们感悟人生而放弃自己的讲课时间,拖下整个年级的教学进度(除了每个老师见到新学生的第一面)。

那么这是谁的过错呢?老师吗?并不是。学校?也不是。而是整个国家的教育背景事实就是如此,那么能说国家基于教育现状而推出的这套应试制度与体系有错吗?不,并不能,我们反而要坚定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体系制度,因为在目前看来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够超越现行制度体系所具有的公平和客观。

...

所以我要说,电影中基庭老师的做法和思想是正确的,学校与尼尔父母的想法同样也没有任何的过错。可两者之间就真的水火不容吗?

处于升学阶段的孩子可以为了大好前程而追求成绩,可以为了学习而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活动,但是父母不应该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因为遵循自己的期愿而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理想。

...

如果这样做,那么即便孩子未来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父母梦寐以求的学校,学着父母所想要孩子学习的专业,这个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年轻人注定是一个不快乐也不幸福的社会成员。

鼓励梦想与独立思考诚然是正确同时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是如果一味地纵容自由和独立,而否认规则和秩序同样也是偏激的。

...

基庭老师可以说作为学生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领袖,实际上在整个电影中一直是保持着克制和遵守的。

他以一系列惊世骇俗而又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在勾起学生们学习激情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同样也是作为整个体制中的一员而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他实际上是最具悲剧意义的人物,既不被同僚和领导所理解,同时还要忍受着学生行动所需要他付出的代价。

...

当一个学生因为公然与校长顶嘴,而遭遇体罚和开除威胁的时候,是他主动走到学生面前以一番幽默而又睿智的话语使学生明白校规与自由同样有着其所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电影中那个在一开始就与父母产生矛盾与隔阂的尼尔,在第一节课时就深深被基庭老师的话语所感染。

他凝望的眼神和充满期盼的举止,使得他注定会成为基庭无比忠实的追随者和这个带着同时带着希望和悲剧结尾故事的殉道者。

是他经不住内心的渴求和愿望再三向基庭勇敢发问“究竟什么是死亡诗社?”

...

同样也是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在追求自身梦想破灭之后,勇敢选择了开枪自尽。

他的结局也使得电影后半程都陷入了沉重而又压抑的基调之中,让无数观众陷入了疑问之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

...

对此,用片尾一群勇敢站到桌子上的学生来回答,最恰当不过。

真正改变世界,有所成就的人们不是那些在危急时刻仍然唯唯诺诺低头的人们,而是那些不甘于默默无闻,勇敢站到桌子之上以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