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贝生珠,始于一沙之痛。”

如果把青春再回放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大笑,然后挂着泪,直至放声痛哭。

电影《狗十三》讲述的便是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的青春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女主角李玩说:“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被完成。”

这是一个少女在青春期时有些美好又虚幻的内心独白。

...

该片于2018年12月7日上映,票房热卖。曾经拍出很多优秀作品的曹保平,是一位擅长主流叙事又喜欢探讨人性纠葛的导演,他所带来的《狗十三》荣获第六十四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狗在古典主义中寓意着爱和诚实,而影片却讲述了一个以“爱”之名去伤害欺骗的故事。

对比鲜明,感触深刻。

电影上映后,许多观众发文感叹:“终于有能揭露我们成长之痛的电影了”。

以前推荐电影,都希望对方能感同身受。而我希望你一辈子都读不懂狗十三,一辈子都不会和这部影片产生共鸣。因为它要表达的东西太过沉重,看懂的人或许都是青春期受过伤的,而我希望你的青春过的不那么痛。

...

和以往的青春片色彩鲜艳,靓丽活泼的基调不同。该片画面色彩偏冷调,这也十分鲜明的突出了它所要表达的青春中除了欢喜还有悲伤的一面。

之前看过许多青春类文艺片,《我们天上见》讲的是爱与分离——青春就是一场得与失的较量。得到的多,失去的也不会少。《阳光姐妹淘》讲的是青春期中闺蜜之间的温情。《牛仔裤的夏天》讲的是四队姐妹在青春中的幸福趣事。《闪光少女》讲的是青春期少女对朦胧爱情的期盼与自身的蜕变。

...

而《狗十三》讲述的是成长和教育。

主人公李玩跟着祖父母长大,她父母离异,母亲去了其它城市,父亲再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跟许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李玩成绩不错,却很偏科。英语总是给她拉分,李玩的父亲便自做主张把李玩的兴趣组换成了英语。

十三岁的李玩就像一根橡胶皮筋,父亲想起来的时候便脾气暴躁的揪一揪。忙起来的时候干脆消失不见。再想起来了,便用物质去弥补。

通过一系列父女的互动、言语交流、感情流露,无处不反映了如今常见的“诈尸式育儿”的教育方法。具体是指父亲在教育中经常缺位,却又偶尔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指责孩子,又不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是很多人成长的缩影。

...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李玩变得格外敏感,后来父亲买来一只狗陪伴她。父亲自以为是对女儿的关爱和补偿,但实则是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买一份心安理得。李玩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开始时她对这个“新朋友”十分抵触。

影片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言语等各方面,把主人公李玩从排斥狗到接受狗,再到喜欢狗这一个过程演绎的十分到位。

在相处的过程中,慢慢的李玩发现小狗温顺讨喜。许是外表再坚硬,属于少女的内心孤独和忧愁都缠绕着李玩。她很快接受了这个小伙伴,并取名叫“爱因斯坦”。

常言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昂贵的珍重。

“爱因斯坦”陪伴着李玩,感受着她无人诉说的感受,欢喜着她生命里的欢喜,而这种情不分人或物。

...

生活偏偏不会那么轻易的饶过你,安逸幸福哪里能一直持续。

好景不长,“爱因斯坦”在跟着李玩的爷爷出门买菜时,意外走失。当李玩冲出家门到处找着“爱因斯坦”她不顾一切的行为激怒了她的父亲和家人,他们认为李玩太任性了。

后母出主意寻了一条同样品种长相的狗,全家都欺骗李玩说是走丢的那条。可朝夕的相处,李玩又如何认不出?她因为难过,忤逆家人。因为伤心,独自喝酒买醉。

她的做法激怒了父亲,父亲弄碎了李玩手中的酒瓶,嘴上的辱骂与拳腿并用,行为简单粗暴。

...

我曾看过一句话:“没有陪伴的家长是没有资格谈教育的。”

遗憾的是,影片中的父亲意识不到。而最令人感触的是这样一个反感女儿喝酒的父亲却在应酬上,为了讨好上司,主动劝女儿喝酒。

无论是后母还是父亲,在遇到事情后想的都是孩子做错了、不听话了,而不是我做错了,我要改正。

在家庭和所谓亲情的压力下,李玩终于放弃寻找真的“爱因斯坦”。开始接受假的“爱因斯坦”而这仅仅是为了遵循父亲的“规则”。片中父亲说的最多的话是“你怎么就不懂事?”“长大你就明白了”

何其相似,为了迁就别人,伤害孩子。这就是父母眼中的成熟。

...

这个突出点也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它表现出了如今很多家庭教育的弊病。家长总是“独我心”太重,认为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要听我的。

往往忽略了在青春期中的孩子性格是需要家长耐心塑造的,如何保护这颗脆弱的心是父母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遇到问题后,及时进行沟通疏导,用温和有效的办法去化解孩子的苦恼和叛逆才是最正确的。

暴力,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出场后,拿着晾衣杆拍打一遍家庭成员,又把“魔手”伸向狗,却没有受到大人的指责。当假“爱因斯坦”因为被棍子拍打后吓到弟弟时,大人没有过问李玩的意见而是执意卖掉它。

...

还教导李玩“弟弟还小,你要让着他”。

又是用听起来十分“合理”的“规矩”掩盖他们重男轻女的本质。

当父母很难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更是不易。但如果决定要当,请一定用尽全力的当好。

李玩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人眼里和狗一样或许只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只是一个必须守规矩的摆设。她蹲下身对惊慌的狗说道:“爱因斯坦,别怕”,别怕,是对爱因斯坦说,也是对她自己说。

从那刻起,李玩真的变了。

...

影片名字中的“狗”寄托了十三岁的李玩所有悲伤与快乐,犹如她的分身和影子。

片尾饭桌上,一位大人点了红烧狗肉,他夹了一块肉放到李玩的碗中,所有人目光都在她的身上,李玩夹起了狗肉,放入口中,大口的嚼着。

...
...

狗所象征的“自我”丢失时,李玩挣扎过。最终却失败了。而对大人们来说,她只是顺着他们的心意长大了。

影片画面效果独特,故事情节真实感触人心,在文艺的基础上又融入许多反应社会现实的细节。使得它所反映出来的道理不只停留在叙事剧情的表面,还有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描绘出了一部有灵魂又有血肉的故事。

当一切平静时,街角拐弯处,李玩遇见了已被人收养的真“爱因斯坦”时,却假装不认识,淡然地选择离开说:“刚才真害怕它认出我扑上来,还好没认出来。”

...

李玩真正长大了,那段简单又纯真的时代终归过去了,如今的她学会了如何伪装。

或许人生在世,我们都会面临成长的打压,脱胎换骨走向成熟的过程。那段日子,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我们唯有独自一人,流着咸涩的泪水,去面对青春的兵慌马乱。

过去了,这就是你的成人礼,过不去,求饶了,这就是你的无底洞。而结局是忧是喜,我们虽然决定不了,却应尽力做到:拒绝伪善,从容坦荡。

我们也都期盼着影片开始时,李玩所希翼的那个“平行世界”。

成长是苦涩的,只愿所有青春里的倔强与善良,不被复杂世界的伪善与谎言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