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难不给我们带来极其强大的共鸣。这是一个演员整体与电影情节融合的典范。虽然在前面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好莱坞故事结构与模式,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很难不被演员的表演真实地嵌入。

故事讲述的主要是一个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推销员父亲为了自己和家庭努力求生的挣扎之路。1980-1982年也恰逢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会涌现出很多的社会问题,给美国人民带来迷茫。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当幸福来敲门》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剂良药,这让我也想到了2009年上映获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者用运气为主线反应着新时代全球经济危机下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前者却用小人物踏实的努力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讨厌的箱子

电影里很有趣的一个设计是史密斯手里提着的一个骨密度测量仪,这个箱子从外表到它背后的寓意都很有趣,这是男主人公维持生计的来源,也是他甩不掉的诅咒,更是他希望的来源。电影一开始的重要情节都是根据这个讨厌的又或是幸运的箱子来的。这是主人公不能甩掉的“臭皮糖”,也成为了矛盾的一大来源,就在他全部卖掉以后刚刚准备开心,箱子还是阴魂不散,引来了高额的税款。如果说史密斯的工作实习是一条线,跟箱子的斗智斗勇就是另一条线,但是这个讨厌的箱子最后还是有了一个明亮的归宿:在对最后一个箱子进行不断的维修后,史密斯在逼仄的救济所用他8美元买来的发光二极管终于成功修好,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整个黑暗的救济所,也照亮了他和儿子的未来。

最佳拍档,如父如子

威尔史密斯的实力在电影里还是表现的非常好的,这也可以说是他非常用心的一部电影了,全家上阵。他和小贾登的默契清晰可见。而在剧情中,两个人更是把这样的一种力量转换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一个好父亲,首先没有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崩溃之中迁怒孩子,在自己最不稳定的时候也在反思,永远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同时,儿子对爸爸的反馈也非常完美,很难有人看到这么乖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不会心疼。父子二人在吃饭时看到隔壁桌的一家三口和别人的妈妈越没有抱怨,在父子两个人到避难所后,孩子挤在那么多人的床上,还伸出小手对爸爸说“you are a good dad”,你会瞬间感受到力量,这也是一个被生活打的片甲不留的男人最后的勇气和支撑。

演员的控制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被感动,这里也有太多可以击垮我们的瞬间。举个例子,作为父亲的史密斯真正的眼泪只有一次,就是在和儿子来到地铁卫生间后,抱着睡着的孩子,用脚顶着门的时候,这种无声的爆发太真实了,没有人不会感受到一个濒临垮掉的人的绝望和不能绝望。而他在获得最后的认可后,眼眶立马红了,但是一直忍着自己的情绪,走上大街,在奔涌的人群之中沉默地庆祝自己最后的胜利,这一幕一定感动了无数的观众,这就是在表演里老师常常提到的展现30%,而让观众感受到100%。

大胆的延迟满足

我们会发现,真正感动我们的时刻往往是无声的,其实观众们不会不知道,或者说不会不期待结局会是一个温暖的归宿,但是无不为之前人物的遭遇而揪心,因为人物在遭遇之后给出了真实的反应,矛盾冲突是剧作家需要关注的要点,而他们对面的观众关注更多的是人物在面对剧情设定的矛盾后给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样的反应足不足够真实,可以产生“移情”,撩动观众的心弦。剧本结构上很高级地运用了剧作中的“靶心人公式”,同时需要演员恰切的配合,无疑史密斯做的很好。所以在一波一波之后,我们迎来了那个最后的满足,而且观众会真实的觉得值得,而不是对于剧作公式的套用。

同时在音乐的处理和镜头语言的表述上,可以看出制作团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包括中国元素二胡的运用,黑人音乐、福音音乐的运用,我觉得都与制作团队对于元素的良好组合分不开关系。

对我来说,我看到的是对于希望最诚挚的追求,这样的过程中,没有人会舒服,很多人会放弃,你是哪一个?我想电影里的威尔史密斯已经告诉了你想寻找的那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