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一部电影出现在影院的时候,都会有它的一个生命周期。
大众普遍接受精彩的、刺激的、让人捧腹大笑的片子,其中刺激不包括恐怖片。反正我几乎没在电影院看过恐怖片,自从真正的鬼片在大陆市场消失以后,就更不会去看这些片子了。
这类片子如果反响好,大众愿意传播,霸占个两三个星期不是问题,一个月的也有,比如《美人鱼》《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等。
然后就是文艺片,这类型的片子受众比较小,观影者年龄也偏大,所以就不很讨喜,所以排片量偏低,有些过于文艺的,往往死的很快。
建议文艺片还是加入一些幽默元素,或者要能直击心灵的。比较典型的,比如《后悔无期》,《芳华》等。当然这两部取得一定的成绩离不开导演的影响力,其次影片必然尤其独特的幽默元素。
其他类型的片子,比如动画片,科幻片、灾难片,只要你拍的有亮点,也很卖座,比如《白蛇传》《蜘蛛侠异次元空间》《流浪地球》等,朴实点,别太哗众取宠就好。
当然很多电影不能简单的进行上面这些分类,可能它既是文艺片,又是喜剧片,可能还有点恐怖元素,这不能怪编剧和导演,因为现在是商业电影时代,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很简单就两字:票房。
为了保证票房,多加点元素在里面总没有坏处,就好比一盘菜,多加点调料的种类,口味总不会太差。
所以真正好的电影票房未必好,很多电影在下线之后才开始有了反响,然而为时已晚。就像很多喜欢用“欠XXX一张电影票”来表达自己遗憾的心情。
其实在我看来,对观众来说,什么都不算晚,只是亏了那些为了这部片子想要赚些钱的人。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每个人对影片的关注点不一样,“喜剧元素”“亲情”“友情”“爱情”“画面”“逻辑架构”“场景设置”“人物表现”等等,只要一个点能被大众认可,那么多少还是可以把成本收回来的。
记得去年年底有部片子叫《地球最后的夜晚》,很多人看了十几分钟就离场了,评价也是两级分化。
很多人有“末日情节”,尤其是那些生活过得不如意的人,所以这部电影多多少少有些标题党的意思,很多人在走进影院之前,甚至不知道这是一部中国人拍的片子,你说可笑不~
所以,很多时候,名字真的很重要,包括你的人名~ 所以你要想火,给自己去个给力的艺名、笔名还是很重要的。
总结:在我看来,一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影片,是因人而异的,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票房只是一个方面。能够被大家一直记在心里的,才是好电影,比如《盗梦空间》《阿甘正传》《了不起的盖茨比》《肖申克的救赎》《少年派》等~
遗憾的是,这些我都是免费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