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影片在国内的关注度低得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就连伊朗的一代名导穆森·马克马巴夫,都在国内的各大平台上没有统一使用的译名。
更别提其女儿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但是这个国际评委会上年纪最幼的女子,却是电影界无论如何都难以忽略的天才导演。
2000年,刚满20岁的莎米拉凭借她的第二部作品《黑板》荣获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仅仅85分钟的片长,却把与她年纪不相符的沧桑、绝望拍到了极致。

黑板The Blackboard
2000-09-01
导演:[伊]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演员:[伊]巴赫曼·戈巴迪
影片讲述的是两位老师的故事。
两伊战争时期,战争摧毁了一切。
手无缚鸡之力的难民教师们在无奈之下只能背着黑板四处找学生。
其中一位老师名叫赛尔德,他在旅途中遇到了一群逃亡的难民。
他与他们做了交易,只要他指引他们去边境线,就能得到40个核桃。
在这群难民中,有一个名叫哈拉的女人,拉扯着一个年幼的孩童和她患有排尿障碍的父亲。
在一个陌生老人的见证下,赛尔德以黑板为聘礼与正在为儿子把尿的哈拉举行了再简单不过的“婚礼”。

再后来,到了边境线的他们因为前行方向不同,又在那个老人的见证下,于隆隆的枪炮声中,举办了再简单不过的“离婚仪式”。
赛尔德的黑板也最终作为离婚赔偿给了哈拉。
曾与赛尔德同行的还有一位老师。在与众人分道扬镳后,他遇上了一群孩子。
这群孩子依靠偷运私货维持生计,到处流浪。他想教这群孩子认字,但却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终于,在他们停下休息的时候,一个男孩忍不住让这个老师教他写自己的名字。
老师告诉他,他名字“Reeboir”的意思是“旅行者”。
一路上,老师又教了这个孩子许多的单词,包括“爱”。

但是最终,在这个孩子开始在黑板上缓缓学写自己名字的时候,边境的军官发现并击毙了他。
同行的小伙伴也无一幸免。
这个以纪实手法拍摄的影片,其实是一个虚构的荒诞故事。
整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导演莎米拉与父亲的一次旅行。化学炸弹爆炸后,库尔德地区的难民教师无奈之下背着黑板四处寻找学生。
他们背着黑板负重前行的模样,正像是耶稣背负着十字架的受难姿态。
但是这群教师们所要朝的圣,却是被影片中所有人都不屑的存在。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受业。然而在这个连温饱都无法顾全的年代,读书识字却成了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

赛尔德一直在念念叨叨的乘法表,还没有会辨认化学武器和来福枪来的实在。
老师告诉孩子,读书识字就能阅读故事。可是孩子说,不用读书识字,我就有几百个故事。
教师成了连牧羊人都不如的职业;饥饿和危险成了接受教育最大的障碍。
在生存面前,这群教师们苦口婆心乞求孩子读书写字的所谓人道成了极为可笑和残暴的行为。
在整部影片里,作为教师教书工具存在的黑板,其教书用途还不及在劳累时充当的担架;在危险时充当的避弹掩体;在受伤时充当的夹板。
原来应是充满了“改变命运”作用的教具,成了影片里最“实用”的存在。
通过读书识字改变命运的可笑途径,还不及危难时慌慌张张叠起的石碓让人心安。

原本在伊朗文化中占据至高地位的男性,在哈拉的家庭里,却是个患有排尿障碍的垂暮老者。
这个丧失了标志男性基本生理功能的“男子”,是背负了无言罪孽的“废人”。
影片中的其他男性角色,要么是一样垂暮而无知迷茫的老人;要么是沉迷于核桃赌博游戏的无为者或是一堆滑稽可笑的“求学”教师。
惯常标志希望的孩童,是以骡子安然自居的存在,带有着极为麻木和呆滞的神情。
在孩子的故事里,埋藏的不再是迪士尼式的罗曼蒂克,而是兔子被砍头分食的杀戮和漠然。
在孩子受伤时,缓解疼痛的不再是母亲低吟的摇篮曲,而是自己喋喋不休的兔子事件。

唯一纯白且真实出现的兔子,因为引诱了孩童脱离母亲的保护被视为是魔鬼的勾引。
所谓明日的希望,不过和用作他途的黑板一般脆弱。
哈拉几乎可以被称作为整部影片里“唯一”的女性形象。
这个一直不断重复自己话语的女子似乎是个智障患者,但却又是整部影片里起到功能作用最大的形象。
一路上不断照顾自己的儿子,在危难时刻拉回懵圈了的老父。
甚至在赛尔德要负气离开时,突然觉醒似的剖白:
“我的心就像一列火车。在每个站,都有人上上下下。但是那里有人永远都下不来,我的儿子。”

而这个“有用”至极的形象,在整部影片里所做的事,即是与教师们的“荒诞”行为相反的现实。
结婚时,老人问,“你愿意嫁给这个男人连同黑板作为嫁妆吗?”“连同黑板?”“是。”“嗯。”
结婚后,赛尔德苦口婆心求她学的一句“我爱你”被她无视到极致;
一心只照顾自己年幼的儿子,而把她垂暮患病的老父忘在脑后;
从头到尾叫自己的“丈夫”为黑板。
于是最后,这个实在到不能再实在的女人,收获了一块还写有“我爱你”字样的黑板。

浓雾弥漫,边界的枪口对准了祈盼回到故土的难民。
没有想象中的天堂乐土;没有曾经幻想过的苦难终结,人们开始向引路者发出质疑。
“不,这不是国界。他骗我们,我知道。”
“我们迷路了。”
“我非常清楚我们的国界,这不是。”
一群人,如同迷路的羔羊,在看不见的危险的威逼利诱下,匍匐如牲口。
不如羊群活得尊严;不如乌鸦活得自由。
绝望、迷茫似浓雾一般让人窒息。

结婚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仪典与一老一幼的排泄同步;
离婚这一悲伤而决绝的典礼在枪炮声与迷雾中结束。
哈拉最终背着那块写着“爱”的黑板与儿子消失在迷雾之中。
前路如何,无人知晓。
如果连希望都已殒灭,谁还知道这世界能剩下些什么?

文末点赞~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φ(>ω<*) ~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