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痴迷于看一些小成本的独立电影,比如深漂故事《我心里住着一只猫》、王全安的《纺织姑娘》。看完后心里很沉重,胸口闷了一口气,眼中含着似有非有的泪水,竟然语塞。
《我心里住着一只猫》是一个典型的深漂故事,讲述深圳年轻人创业的艰难,她们被无数次的拒绝,被算命大师坑骗,被天使投资人恶意质疑,被心怀鬼胎的投资人灌酒,即便是自己付出了许多努力,依然要做好没有任何收获的准备,做好曲终人散的准备。自己的大学初恋面对着诱惑金钱和权力现实屈服了,开始不经常回来,每次回来都是醉酒熏熏,他开始挂掉她的电话,用客户作为搪塞理由。虽然为了共同的梦想和家,但两人开始渐行渐远,令人唏嘘。这并不是个例,是每一位在深圳的年轻人要面临的困境,面临着梦想与现实,面对爱情与背叛,面临善意与恶意。我绝不会怀疑这个小成本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我的舍友曾对我说深圳是一个很残酷的地方,她感受不到人情。她也经历了背叛,面临着现实与诱惑。这不仅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背景的原因。每个都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最大的主动性去奋力一博。

我心里住着一只猫
而王全安的《纺织姑娘》让我感到世事无常,认真的对待你的生活,认真的对待你的人生,认真的对待你的感情。余男的表演令人惊艳,她厚厚的嘴唇仿佛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
以下摘自豆瓣的布宜诺斯:
偌大的厂房,数以千计的机器,还在气头上的李丽精确地来到自己的位置,在旁人没法分辨的众多茶缸中取下属于自己的一个,如同迷宫中识路的小鼠,记忆成了一种本能。在耳朵里塞上棉球,大力撩拨棉纱经年的积尘,是纺织女工李丽每天的例行动作。同样例行的还有午休时与工友靠墙偷偷抽烟发牢骚,送孩子学琴,与丈夫在沉闷空气中对坐吃饭。日复一日,乏善可陈,生活,如循固定线路觅食的工蜂一般单调而忙碌。这是属于李丽的现实,显然,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国人的现实。毫无雕琢,没有巧合,王全安就是把日光之下的旧事呈现出来,为越来越依附戏剧的影像一再做减法,“非奇观化”,既是如此。

平淡无奇的生活总有一些在慢慢坍塌
纺织姑娘为我们提供的现实影像中,最鲜活的一幕是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镜头中的她们已经青春不再,肌肉松弛,臀部下垂,却没有任何掩饰,也未见丝毫别扭,因为这也是生活最普通不过的一幕,每日都在发生,因为真实,所以自然。最应该“奇观”的一幕是丈夫们骑车送妻子们去舞厅赚钱。难得如此靠近,难得有这么多玩笑话,男男女女像是憋闷了一夜的鸽子终于出笼觅食,调子是欢快的,而在他们路途的尽头,竟是要将自己的女人亲手送入陌生男人的怀抱。在乐观的表象之下,男人的尊严已经完全败给窘迫的生活,如果不加讽刺,便只剩下悲凉,而这,才是生活的原貌。

准备就着蛋糕吃下安眠药的李丽看到孩子放弃了自杀
二人的婚姻生活如大多数平凡家庭一般,琐碎,平淡,吃饭时低头看着自己的碗,只言片语关乎当日烦恼,然后很快无话,好像也没什么爱情。当死亡突如其来时,总会坍塌掉一些东西,但是在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中,连坍塌都可能是无声的。

纺织姑娘她快乐吗?
说到底,王全安是被一个纠结于“你到底收没收到信”的女人触动,才有了《纺织姑娘》,李丽就成了这样一个犯轴儿的女人,一起分享过那么多的赵寒鲁,说断就断了,连封信都没回过,一去十年。所以,她对胡小光从未上心,连本该最宠爱的儿子与她都是疏远的,映射出这段婚姻的冷漠。她送儿子去学钢琴,惦念的还不是与赵鲁寒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唱和《纺织姑娘》的日子。对生活提不起劲头的表面之下,她其实太重情,太念旧。站在李丽背后的胡小光,榆木疙瘩性格,没有人知道他爱吃什么,没有人过问他喜欢什么颜色,他对李丽平日的无理取闹照单全收,明知治病毫无希望,还是卖掉了房子,拙劣的表达方式背后,是深深的爱、责任和忍耐。胡小光的样子,正是太多被现实磨去了自我、从没从口中吐出过爱字的朴实国人的样子。东方式的隐忍之下,不乏的其实是大智慧,那是对生死的通透和对生活的原谅。
我很喜欢布宜诺斯的分析。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想到所谓成人就是默默的把自己的哭泣调为静音,背后是爱与责任隐忍。我看到纺织姑娘李丽和丈夫胡小光之间沉默不语的空气,我看到李丽与初恋因为未收到彼此来信各自成家后的无奈,他们之间的沉默是一种非常深的情感。是一种爱与责任,是一种苍凉与无奈。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纺织姑娘身上,你看见了她心中的一团火,一种生命力。但也就是在这个身患癌症即将离世的纺织姑娘,你看到了她为生命奋斗的最后一搏。在片尾的最后,她的灵魂久久的眺望着绚烂的烟花。她的人生也像绚烂的烟花一样,即使短暂平凡,甚至不值得一提,至少她在去世前曾经努力过。

成人的世界再次拿起手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