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风靡英国的亚裔演员,她也是轰动好莱坞的华人明星,她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女儿,在她的头顶上有着无数的耀眼的光环,但最让她自豪的莫过于我们上海的女儿,她就是周采芹。


...

纪录片《上海的女儿》以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芹为人物原型,以采访、回忆、叙述、旁白等形式,选取了无数珍贵的影像资料,寻访了不少当事人,其中不乏她的好友,妹妹,曾经合作过的导演、制片、舞台监制等,再现了周采芹17岁来到伦敦至今在美国的经历,让我们与她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人生路,见证了一位伟大女性的独立与自强。

从呱呱坠地起,采芹就与“戏”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真正把“戏”带进生命的却是17岁时独自闯荡伦敦。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懵懵懂懂的周采芹就步入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大门。这所戏剧艺术殿堂级的志高学府,有史以来接纳了第一位华人演员。不卑不亢是她的态度,不屈不挠是她的追求,不疾不徐是她的定力。当所有人都在为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迷惘时,“幸运女神”却向她抛来了橄榄枝,而“苏丝黄”更是让她红遍伦敦。鲜花、掌声、名誉如赶趟儿般地一起而来,甚至装束都成了人们效仿的对象。“采芹”的艺名在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闪烁了两年。

一方是在西方红透半边天的采芹,一方是在国内遭受着“***”非人待遇的父母。而当年母亲在伦敦机场那深深的回眸,却成了今生永恒的离别。回想起父亲曾对自己最后的教诲“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周采芹的心中无不充满了遗憾。而扮演“王光美”这个人物形象,终于让她将艺术与女性统一起来。以至于日后能够有勇气去挑战“江青”这个角色,“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是绝对的坏人”,这是周采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而唯有证实人性的多面性,矛盾性,才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演员。周采芹做到了。


...

也正是有了这份豁达与坦然,在历经经济危机时,她能够从昔日的女明星变成弟弟餐馆里的领班,能够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装信封,能够到保险公司当打字员。然而,周采芹终究是为舞台而生的,即使在这样为生活所迫之时。剑桥剧社成了她演员生涯的又一个起点,她以扎实的舞台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展现给观众们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之时,周采芹踏上了回家之路。她在中央戏剧学院执教,将自己在国外舞台的经验传递给这些莘莘学子。她来到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着带给她这倔强而又坚毅的一生的父亲。她回到上海的故居,抚摸着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在父亲的遗像前深深地叩拜。

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下了人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艰难的抉择与命运的博弈,并穿插周先生的京剧片段与之渲染,可谓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霓裳片片,束素亭亭”。作为上海的女儿,周采芹以自信、勇敢、独立、坚毅的精神向全世界诠释了女性的美,这份属于上海女性的美,必将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