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好声音》官方宣布王力宏即将加入导师团,这一消息让许久不关注歌坛的小编,突然找到了关于王力宏的回忆。

王力宏如今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歌手,他早就转行做了演员,这部由李芳芳执导,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等一众在娱乐圈极大卡司配置,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电影《无问西东》在2012年底拍摄结束,直到2018年1月正式上映,被禁六年。
翻开了电影榜单,看到这部电影,一眼望去,极大的演员阵容,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声“这是什么神仙配置!”
可看完电影,却有一个疑问:为何卡司如此强大,它的评价会两级分化呢?
一般标准而言,一部观众普遍叫好的影片,它在某一点或很多点上是能够牢牢地抓住观众,这样的点通常被称为影片与观众的共鸣。
两小时的影片,四段不同的人生,主题在“不放弃对生命的探索,对自己真实”,这句话在不同的人,不同情境下有许多的理解,放在影片中不过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精神传承”。

采用多线叙述模式,可只顾讲故事了,镜头切换太多,时空交错,把该有的情绪和情怀都赶跑了。
影片开始,张果果的一段旁白,其语境与台词,让人以为是在看王家卫的电影,但它的构图又太过鲜亮。
由张果果代入,开始几分钟以为是一部现代职场电影,镜头一转,章子怡与黄晓明出场,王敏佳和陈鹏的校园生活,时光倒退几十年,是一群青春靓丽的大学生,这该是一部回忆校园片?
过了几分钟,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出场,看景色又倒退了几十年,当沉浸在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不断努力成为飞行员的过程中,在沈母出场,感叹其传统且开放的育儿观念即便是现代人也没有几个可以做到……这是一个励志片?
过了几分钟,镜头又切换回现代,职场烦恼,生活琐事;又切回理工男陈鹏的恋爱史,一句“有人需要我照顾”温馨而感人;切回励志青年的奋斗史……
如此几个来回,四段故事倒是大致讲清楚了,可它的精神情感是什么?
到了最后,还需要观众自行将这几段故事串联起来,简单来说:祖峰饰演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告诉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对自己真实”,再有吴岭澜告诉沈光耀,国之将亡,以有用之躯,挽救国家;作为飞行员的沈光耀,向云南山区投放食物,让身为孤儿的陈鹏得以长大;陈鹏与王敏佳的好朋友李想在支边遇到暴风雪,救下了张果果的父母……

把故事支线情节都算上,两个小时,讲述了学生的求学精神,校园青春的爱恋,青年人在特殊时期寻求梦想与价值的过程,现代职场对人性的考验……如果这些放在一个人身上,那么这是“主角的成长史”,但放在多时空,多人物身上,这叫做“故事太多,遍地重点”。
作为清华百年校庆影片,这部电影的主题之前已经说过了——精神传承。
而真正最直观的体现出传承的是片中“静坐听雨”,以及沈母让沈光耀背家训,在沈光耀死后,沈家正厅匾额上书“三代五将”。
当山河破碎,王侯将相之家该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当世事纷扰,吾辈读书之人该静心学习,以无限的智慧挽救国家于危难!
所以,沈光耀看似完美,实则心地善良,见到民不聊生,毅然放弃早已设定好的人生道路,以一己之躯成为飞行员,报效祖国。
所以,陈鹏在面对心爱的人时,虽选择了爱人,但最终还是投身于科研工作中,为此付出一切。
所以,因沈光耀的柔软与善良,让以陈鹏为代表的那一群孩子得以生存,牺牲与希望并存。
泰戈尔的演讲是对“西南联大”最好的回忆,冯友兰,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朱自清,沈从文,华罗庚……当片尾那一串“文化瑰宝,精神领袖”一一闪过后,这才是对清华校庆最好的回顾,也是让每一代人最该传承的精神。

《无问西东》让人“又爱又恨”的尴尬点恰恰在这里,作为一部电影,它需要一定的故事性,将故事和精神结合,并让精神在故事中升华,才是每个“情怀电影”最常做,最保险的套路。
而李芳芳导演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精神传承,可每一段故事都可以单独成文,精神一直都在,但没有故事“精彩”。
看懂的人觉得它好,看不懂的人觉得它不好,好与不好也只是观众的“一面之词”,情怀也只针对个人或一小撮群体而已。
当电影结束,在这里仍然要感谢无数在历史文化中默默付出的人,每一段艰苦岁月的经过,都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付出一切,幸运的是如今山河犹在,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