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大有为之君!


上下五千年,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帝王并不少,比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但日慕君认为,能稳压汉武帝一头的只有秦始皇。

从政治上看,武帝在位期间,继承了“七王之乱”以后削藩的政策,利用“推恩令”这一看似和缓实则有效的政策,快速解决了藩王割据的不稳定因素,统一了中央集权,为后续对匈奴用兵奠定政治基础。

经济上武帝推行盐铁国营,统一货币(五铢钱)铸造,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一扫西汉开国以来经济看似自由实则混乱的局面,为后续用兵奠定经济基础。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秦始皇以来再次实现思想上大一统,统一思想不是目的,利用思想统一把权力收回才是目的。

军事上废除了“白登之围”以后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大规模用兵,他知人用人,启用了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起于寒微的将领,取得了对匈奴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自三代以来一直滋扰不断的匈奴威胁,奠定了中原政权的版图。

外交上实行通商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基础,开拓西南,把贵州云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时至今日,依旧造福于万民。


这些做法后世看似简单,寥寥数语就做了概括,在当时实则千难万难。以政治为例,自从文帝即位,藩王问题就剪不断理还乱,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接二连三的造反,贾谊早早提出《治安策》,文帝却无力一一剪除,发展到汉景帝,着力削藩,结果引发“七王之乱”,差点皇位不保。灭了七王,自家弟弟梁王又鼓捣兄终弟及,搞的十分不愉快。而这一切在武帝即位后得到了解决,你可以说他是运气,但能力同样不能否认。

再说军事,这算是武帝最大的手笔,高祖即位后希望一了百了,解决匈奴问题,结果因为轻敌被困白登城,如果不是陈平出谋划策,多半要像宋朝徽钦二帝一样被人掳掠,自此以后,高后、惠帝、文帝、景帝对匈奴一直采取隐忍不发、和亲至上的绥靖政策,看似以最小的损失换取和平,实则养虎成患,让匈奴坐大。而匈奴游牧民族的性质注定双方难以形成稳定的外交关系,军事手段就不可避免。


而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打击匈奴,虽说后世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搞的国家空虚,但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苛责汉武帝,如果没有他的大力用兵,就不会有宣帝年间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

至于有人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文化上的故步自封,这点日慕君同样不认同,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多存在与分裂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百花齐放,民国时期大师辈出,文化上的繁荣固然可喜,但应该看到繁荣背后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纵然有少部分的精英可以自由发挥、天马行空,但与绝大多数一日三餐不保的百姓来说意义有多大?何况从历史角度来看,百家争鸣除了文学意义,并没有推动社会进步,精英文化不过是一小撮人的玩具罢了。



写到这不由想到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中学时期看的十分带劲,文笔煽情的厉害,尤其是“竹林七贤”,在余大师笔下忧国忧民,简直是中华文化的风骨,长大了再想想,实则是个个该杀,一群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每日饮酒作乐,喝多了就大哭大闹到处骂街,做出忧国忧民装逼状,却被包装成名士,简直是祸国殃民。纵然有“竹林一万贤”,给百姓带来的实惠也不如曹操一个人。

广陵散再好,不如一个馒头实在!



当然,汉武帝也并非尽善尽美,尤其是晚年,为了汗血宝马,打着维护国家尊严的旗号大肆用兵,造成生灵涂炭,“巫蛊案”更是牵涉广泛,连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都性命不保,受牵连的更是千家万户,而他自己一生行王霸之术,稍不满意就要杀人,终其一朝,被杀的宰相就有五个,受牵连的大臣不计其数,搞的人人自危,后世趋之若鹜的宰相职位成了索命符,大臣听说要出任宰相就吓的战战兢兢,可谓历史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