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的私生活的探索和纪录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不是那么的讨喜,原因就是曾有纪录片大师导演说过“如果你希望可以治愈自己,你应该去看精神医生,而不是拍一个纪录片。”更有人曾言道,纪录片是关于他人的。而黄惠侦的这部讲述自己和自己母亲多年误解的作品,却是一部完完全全将镜头面向自我的的“私电影”,我并不是想谈论纪录片应不应该拍摄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拍摄走进自我内心的作品可否称的上是优秀的纪录电影,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复杂难以片刻言明,短短的文字断然不足以辨析清楚。事实上,黄惠侦的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部自我指向的影片,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晰的看清楚影片内容背后所隐含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她一家人的生活和内心困惑,同时也是直指到我们每一个观众的内在深处中去。而就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部影片是都多么的优秀了。

《日常对话》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其极富有东方人文的特质的情感内容传递方式。通过片名我们就可以明白,这部影片的内容就是聚焦在两个方面:日常和对话。日常是关于导演和母亲三十多年来的生活,对话是关于如何填补母女之间不可用时间来衡量的内心沟壑。不同于其他的一些纪录作品,《日常对话》中没有说话滔滔不绝的角色,也没有万知全能的解说,我们看不到始终将内心独特观点充斥屏幕的的编排,影片中的对话充满的大量的沉默。对于东方的文化而言,人们内心的想法是不应该随意吐露的。自古以来,所有的贤哲都告诉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轻易因为事情的发展变化而搅动自己的内心,要善于将想要喷涌而出的想法深埋于心。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的母亲始终是拒绝向自己的两个女儿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的,她认为自己不应该说什么,也不想说什么。就如她片中所言“有的话我不想说……我不喜欢说些有的没的”。封闭自我的想法,是她对于自我保护的最后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反射自己,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父母是否曾有过对我么敞开心扉的一面时,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的父母都不会对我们敞开自己的内心深处。这种面对痛苦时候的封闭自我,其实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

沉默也是一种回答。在我们的语言中“默认”通常是我们在面对无法正面用语言回复的一种表达。《日常对话》是导演在向母亲追寻一个难以启齿的长久困扰的问题————为什么母亲喜欢女人,却结了婚生了孩子?在东亚文化中,同性之爱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得到理解和容忍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的社会。所以当母亲被直观的问题冲击时,当面临社会所不可接受的困扰时,她并没有更好的选择,沉默就是她唯一的解答。而正是这种回避的回复方式,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接近真实的真实。让我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主人公心中所蕴含的巨大痛苦,以及这种痛苦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在影片中,母亲的采访所谈及的话语并不多,回答也非常简单,完全不及她的兄弟姐妹以及女朋友们所说的多。但是面对女儿的追问时,我们似乎也从这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端倪,在一层薄雾的背后看到真实的原貌。

当然这部影片还有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讲述方式,一种抽丝剥茧式的展露。整个影片的推进结构非常的清晰,就是不断地推向导演和母亲的内心。它没有利用事件和语言的碰撞来去告诉我们事实,而是缓缓的,像是一种观众与导演在交谈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原委。在片中,女儿和母亲的走进是如此,在片外,我们和导演的走进也是如此。在最初,导演就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的展现,来缓慢的告诉我们她和母亲的所面临的现状,以此告诉我们这部影片将展现的是导演和自己母亲一场心灵对话,目的是为了不再做“陌生人”。但是我们并没有立刻的看到二人之间倾心激烈的交谈,而是一场无果的沉默对话。影片直接转换到她们一家人去看望大姨以及给外祖母上坟的场景,再次通过日常的交谈对话,来展现兄弟姐妹们对母亲的看法。到这里,母亲始终没有说什么。但是从亲戚的侧面,我们渐渐了解到了母亲曾经不易的过往,不敢接受自己喜欢女性的事实,被丈夫家暴的事实等。从这儿开始,我们就开始进入到了母亲的内心世界。在这之后,影片又开始诉说孙女们对母亲的看法,女朋友们对母亲的看法等等。我们从一个个的侧面世界,渐渐了解的母亲内心的纠结。在这个过程中,影片的基调始终是平稳的,没有波澜,如同我们和一个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一般,这个节奏必然是极其缓慢,而我们也顺遂这种缓慢,轻柔的感受到了这种苦楚。而在经历的漫长的剥离之后,母亲在影片最后才开始表露中内心真实的感受,她对于前夫的愤恨,对于不幸生活的怨念。随即影片进入高潮,母女开展了一场的终极的谈话。有意思的是这场接近十分钟的对话,却几乎是女儿的一人的自述自说,母亲确实又变得沉默,伴随着女儿的啜泣,对话在一种悄然的宁静之中结束,这点非常类似于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对话一般,我们往往悻悻而起,但是却不知如何终止。

这部影片所表现的,就如同对话一般,话语表明的都是极其有限的部分,隐藏在背后的部分才是真的巍峨。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艺术的优秀私纪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