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困在家里看《想见你》,现在在重听影视原声带,并翻出来了许多当时追到上头时写的微博,说的真不错。

????以下是摘录其中的一条。

《想见你》发言bot:

中午官微发了一小段视频预告,全是陈韵如视角。 片尾的一小段内心独白有轻轻震到我,丢掉过去的陈韵如,重新面对自己生活的她不停的想:

[如果我是黄雨萱,现在的我该看向哪里,是前面,还是李子维的脸。如果我是黄雨萱,停下来后,我该讲些什么。 如果我是黄雨萱,我的脸上该带着什么表情。]

《想见你》的编剧之一说:陈韵如的很多东西是我从自己身上挖出来的。甚至微博简介就是“编剧界陈韵如”。这一小段视频为我提供了实感和依据。

虽然我不曾有要模仿什么人,或者试图以什么人的面貌去生活的经验。但内向精分的本人,比较明白这种类似的异样感。和他人相处时,经常会有强烈的[对象感],特别是在交流的初期或者不是很熟识的人,在意识中很鲜明的将对方视为[我之外的一个个体],而难以自如的沉浸其中,获得圆融流淌的感觉。如果是对方主动发起沟通,那[我该说什么,我该提供一个怎样的反应,现在的我会不会让对方感到尴尬]之类的程序开始自动运转,第三视角开始审视。

大家都在呼吁“陈韵如你一定要做自己啊”,我看到她对李子维说“我就是黄雨萱”时也感到气愤。但另一个事实是,黄雨萱确实更会被大家喜欢。把自己变作黄雨萱替代品的她,也是在尝试自己的人生会不会因此更幸福。 我想知道,当她发现去做黄雨萱,真的更受欢迎更被爱之后,开心的晕眩感背后,有没有更失落,失落于“原来曾经不被喜欢,真的是因为我是我”。

教人怎么变开朗的语句总是丰富的,鼓励人开朗的态度总是正义的。我好像还没看到过有教谁内向些。世界是属于开朗者的。少数派有少数派的代价。

“世界是属于开朗者的”这句话是我网上冲浪时偶然看到过的,我当时想,哈哈世界也是属于内向者的。在为此失去的同时,我真的也有收获很多。

2020.2.9

...

陈韵如日记截图

重温陈韵如日记一则:

“我必须走的很远很远

让大楼看起来和路人一样小

让不好看的树

和好看的一样小

让不快乐的人

看起来和快乐的人一样快乐

让我在你眼里 像一颗星星”

没记错的话,这首诗是当时我自己截图放大,一个字一个字辨认出来的。

曾经想过,对于喜欢的人,我希望他喜欢的女生是和我相近的,还是性格相差很大的人呢。

哪种情况会让我比较不痛呢。

如果是相近的,那难免会受困于:为什么不能是我?一定是你没有很好的看到我,不然你该懂,我是很好的。

如果是相差很大的,那我便会知道,无论如何不会是我,注定不会是我。可这种“注定”,让人更释然还是更痛呢?

曾经我很抵触“你喜欢的不是ta,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只是喜欢一个人的感觉”“你喜欢的是喜欢对方时候的你自己…”

类似的说法真的好多好多。

我可能不懂,但我认可和理解的喜欢就该是对对方的投注,不是世另我,不是一场自恋,不是独舞的感觉。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