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底层的操作系统,不同的人的操作系统稳定性千差万别。个人知识,技能的各种能力是上面运行的APP。系统一崩溃,上面的能力就不起作用。

后天的学习都是理性层面,也就是意识层面,它是在超我监控下与社会兼容的产物。但真正驱动一个人的是潜意识层面,就是他的感受、他的情绪这些底层操作系统。

以下内容是个人阐发:

在陀思妥耶夫斯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一匹负重的马在一次次反复凶狠鞭打,一次次跪倒,一次次摇摇晃晃的站起前行,直到被鞭打被负重压垮至死。这是一个很深层次的隐喻。在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中,也屡次出现了向这个经典意向致敬的镜头,当然也与电影的主题相关。据导演说:这是一个水浒传逼上梁山的故事。人物造型和动作都有水浒人物的影子,只是换成了现代的服饰和道具来表达。比如姜武饰演的男主角其实是拿着禅杖的鲁智深。

有一个比喻好像来自张德芬《遇见最好的自己》,是这样讲的:有一匹马历经艰辛,最终到达了终点。马不禁得意洋洋的以为,这是自己辛勤奔波的功劳。但真正驱动这匹马不敢松懈,一直奔跑的是那位赶车的人。而真正决定要到达什么地方的其实是坐在车里的人。

这个比喻是在说:我们意识层面的努力就是那匹马,反复奔波折腾,越过一个一个具体的山头,奔着目的地而去,当然也很可能跑不到地方就挂了,也可能半路遇到雪山深沟就是跑不过去。

潜意识层面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动机,我们的情绪,这位赶车人拿着鞭子不断赶着我们向前跑,不管你背负什么样的重担。它有时候将马匹抽得一次次跪倒,一次次站起,一次次负重前行直至被抽打至死。

而坐在车里的人,这位终极大BOSS,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他决定了你要去的地方,他决定了你的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宽度和温度。

在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一个基础版本。比如少年寻巫获宝剑,少女冒死救挚爱,骑士深洞斗恶龙。它普适性的存在于延续、中断或已消失的各类文明传说中。

比如咱们民族的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国外的比如希腊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伊阿宋杀死毒龙带回金羊毛,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释迦摩尼放弃王子走上成佛之路,耶稣为人类背负沉重的十字架。

这个故事后续在各大文明体系中的变形,就是诸如:所罗门魔瓶盖封印,阿拉丁地库取神灯,亚瑟王厉祠获圣杯,约拿鱼腹得拯救,唐僧西游取真经。

这其实是一个千面英雄之旅的故事。

从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向潜意识(洞穴)的黑暗(恶龙)发起挑战,获得拯救(宝藏),成为英雄带来神启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所有高票房电影都是这个经典模式。

英雄的冒险之旅大致如下:英雄淹没于芸芸众生,某些事件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他越过第一道边界,踏上冒险征程。经历过一段考验之路,遇到了女神,并得到了祝福,抵达了最黑暗的洞穴的入口,这正是险境的边缘。

英雄一旦越过入口,迈过第二道边界(中间点),就会遇到小鬼的反复纠缠,骗徒的险恶机关,妖妇无法抗拒的诱惑。更麻烦的是:英雄自身难以克制的心魔或诅咒。心灵的迷宫,才是最大的险境(暗黑的潜意识)。

在隐秘洞穴的最深处,是冒险世界对手的老巢,最危险的地点,象征死亡之地(死本能)。在这里,最凶恶的毒龙守护着光芒万丈的宝藏。

如果从古老的神话中对应到现代生活,那么英雄之旅就是全新的变形版本。黑暗洞穴里的恶龙代表的是与之对应的象征物:家族势力,压抑传统,医疗疾病,都市生存,竞技赛事,事业征途,太空历险,杀戮战场,恐怖袭击,魔丸灵丸,甚或是自身的内心世界决战。

这是我们看到的所有高票房电影的叙事模式,一段千面英雄之旅。

原因就是,电影是造梦工厂,我们在现实中生存感觉如此艰难,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面对问题,更不用说发起挑战。也可以说,他内心既没有那么愉悦,也不那么痛苦,所以他一事无成。只能在造梦工厂里圆一段英雄之旅。

痛苦和愉悦,恐惧与愤怒是情绪的表达,是潜意识层面动力最强大的引擎。

人无法抗拒自己的愉悦,你的愉悦会让你在一件事情上一遍遍的投入,乐此不疲。长时间不间断的投入一万小时,你就成为了该领域的异类。

痛苦是比愉悦更为强大的驱动力,本质上是,人为了避免强大的痛苦,会不惜一切的挣扎和逃离。

所以,让你愉悦的东西是你的天分所在;而你内心最深刻的痛苦,就是你未来一骑绝尘,把第二名甩到根本看不见影子的更高天分。

重新回到笔记。

先说愉悦和不爽。这两种情绪更深刻的本质是满足。

什么是愉悦,愉悦就是被满足。

动物的本能是生存,生存条件被被满足,它就愉悦。

而人类不止是生物性存在,还是社会性存在。人不止满足于基本的生存,还追求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其他层次。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就叫愉悦。

一种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这叫爽。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种体验叫暴爽。

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如果预期没有被满足。或者满足被剥夺,就是不爽。

生气、烦躁、厌倦、悲伤、烦恼、茫然都是不爽。

满足、愉悦和不爽。满足是本质,愉悦和不爽是情绪的表达,这是两种情绪的基本向度。

这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点上,有人愉悦,有人不爽。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天分所在。

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他的样子。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让你永远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