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地说,电影一开场,武汉空城的鸟瞰镜头一出来,我就哭了。
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我知道她曾经有多么的热闹、喧嚣,甚至是吵闹。
但是因为一场“疾病”,这座城市就这么被按下了暂停键。
空无一人,万籁俱寂,人们忍耐着,期许着,等待着城市被唤醒,期待着武汉的重生。
这样抗疫题材的电影,真的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疫情的参与者,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场疫情的影响,并还在持续地被影响着。
这样的电影,引起共情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细节就能催泪,真实就已经足够打动人心了。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要求,《武汉日夜》都没有做好。

一 想说的太多,但一件都没有说清楚
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呢?
是疾病的来势汹汹天翻地覆吗?是逆行医护的大爱无疆无私无畏吗?
是亡者的心痛与无奈,是生者的喟叹与坚韧吗?
好像都有一点,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聊清楚。

或许在外人看来再惊天动地兵荒马乱的大动荡 ,深究到真正的当事人身上去,确实就是一天天的稀疏平常,一点一点的解决,一步一步的克服。
但展示细节和展示什么样的细节,真的不需要考量吗?
这部电影的切入点是真的很奇怪。
没有治病救人的着急场面,大家都在慢慢吞吞做事,悠悠闲闲聊天。

唯一一个可能稍微不那么岁月静好的场面就是刚被摘除ECMO的女士突发状况,七八个医护人员围在病床旁边,七嘴八舌、手忙脚乱。没有惊险,只让人觉得不专业极了。
最后,病人去世,医生一个眼含泪水的特写。没了。
而患者离去的命运,或许早在她出现的第一个镜头里,护士那句“你是所有人里最有希望痊愈的”对白中就已经注定好了。
世事无常,但也大可不必这么明显,这么可以剪辑安排。

电影浓墨重彩描述的另外的故事呢?
李超,一个父亲母亲和奶奶都感染了新冠的小伙子,自己轻症也在医院做最后的治疗。
治好出院前往隔离酒店之际,竟然还不知道口罩的正反,把蓝色防护的那一面戴到里面。
影片在这里还给了挺长的描述过程,这样的防护意识,真的挺难不让人感到无语的。
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待产妈妈李青儿被接到医院进行剖腹产,害怕的她反复和护士讨价还价能不能让她的老公进来陪护。

一群护士围着她耐心地宽慰她,和她解释情况,最终她仍然留下了委屈的泪水。
我理解这里想要展示的人文关怀,但恕我冷血实在是觉得有些无理取闹。
并不是说人不能有小情绪,但武汉当时的情况一床难求,能获得关注得到救助是多少人想不来的幸运。
未存感恩之心无妨,如此这般矫揉造作可还行?

我不知道导演这部影片选择素材的标准是什么,但动没有展现疫情的凶猛紧迫,静也没有医患的坚韧乐观。
主旨不清,记述混乱,让人遗憾。
二、镜头感太足,煽情不免刻意
这部电影的不感人,是从它试图想要感动人开始的。
这场疫情里,逆行冲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我们永远需要感谢的对象。
暂别家乡,离开家人,以一腔孤勇投身这场可能有去无回的战役,用自己的肉体凡胎为普罗大众构建堡垒,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他们是平凡生命拔地而起的英雄,他们一个穿着写着自己名字的防护衣的背影,一个席地而坐的疲惫身影,就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但这部电影恰恰用了做拙劣的手段去展现这番英雄气概,他让影片与观众有了太多的对话。
医生夫妻为了照顾病人,自武汉封城起,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了。
和衣睡在车里,洗漱就在医院的卫生间,接下防护用具,脸上满是深深的压痕。

这是一对抗疫医护夫妻普通的日常,但这也是纪录片被摄对象的拍摄日常。
所以你能明显感觉到作为被摄对象,这对夫妻面对镜头的不自在,以及他们不知如何传递于是只能不停对话来展示的抗疫正能量。
“等我们能脱下大衣的时候,我们就能回家了”
“这次结婚纪念日,孩子的生日,都不能过了”
“你说好的你欠我一个礼物的哦”
“不知道孩子长高了没有,课有没有按时上”

反复述说,一再强调,唯恐观众听不懂,深怕观众不感动,手段不免浅薄,煽情不免刻意,让人觉得遗憾。
停止和观众对话,和自己对话吧,我们能懂。
三、打动人心的,都是稀疏平常的
但是这部影片里确实也是有戳到我的点的。
入院10天后丧失自主呼吸的爷爷在与死神做着斗争,枕头上摆放着一个录音机,孙子可爱的声音从录音机中传来,给爷爷唱歌,与爷爷说话,等爷爷回来。

病床前人们步履匆匆,时间好像就只停留在了这张床上,只有孙子的声音持续不断地传来,是背景音 ,是强心剂,也是永久的期待,它拉扯着爷爷,不让爷爷离开。
你能感觉到床上的人虽然一动不动,好似静止一般,但他是在用力的,他在铆着劲和死神做着对抗,他望着孙子声音的地方,哪怕一步一跟头,他是在前进的。

护士长苏洁一声撕心裂肺的“爸爸”让人潸然泪下,勉力挽救过那么多人的生命,但却无法留住自己的爸爸。
虽然大家总说好人有好报,但那一瞬间觉得这世间的善恶好似也不是对等的,每个人的身后也并没有一个“好事盒子”—做了足够的善事,在遇到恶事的时候,就从“好事盒子”里拿出一件去抵消。
作为护士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疫情防控的要求,但作为女儿她只想见自己父亲最后一面,却只隔着走廊看到了一个被覆盖包裹的人形床单。

苏洁在家一件件的抚摸父亲曾经使用过的乐器回忆着他,而一家团聚的餐桌上,父亲已变成一张薄薄的照片永久的摆放在那里,再不会唱歌,再不会演奏,再不会笑。
疫情过后,医院通知去世的病人亲属来领亲人们的遗物,隔着阻断,他们交付去世的人们与这世界的最后一丝连接。一个连声说着:对不起,但是我们真的尽了全力了。一个不断回复:谢谢,谢谢你们。彼此都哽咽了。


抗疫结束,医生们也逐渐撤离归整,一位医生逐一拍过治疗仪器,边走边和它们说:辛苦了,辛苦了。这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写在最后
距离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已然过去一年有余,这场疫情还没有过去,还在对我们造成持续的影响。
很多事因为这场疫情改变了,也有很多事情永不会变。
我们一共经历过灾难,也一同奔赴更好的前程。
无论如何,这场人类的胜利永不该被忘记,不论以何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