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沐阳


...

“谁会愿意为别人承担杀人罪和强奸罪呢。”“你,我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2019年内地一部关于青春校园的电影,这一次同样是高三,同样在高考前,但剧情不再狗血,主角不再痴傻恋爱,而是聚焦于一个敏感的问题——校园欺凌。

大多数人经历的都是正常而且普通的生活,社会上如此,校园里也如此,可在每个人的学生生涯里,恐怕也都对校园欺凌有所察觉,有所耳闻。那时年少,我们热血,就像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说,那时候好像一直是夏天,我们只记得阳光的照射及青春荷尔蒙的气息。回首往事时,清晰的记忆不在,呈现出来的只有片段与模糊的感觉。

可那时我们是少年,因为懵懂,所以无畏,所以有对抗世界的勇气。越落后的地方,校园里拉帮结派的现象越严重,在大城市里,我很少听过有学生放学打群架的事情,可在县城或者向村里,这是经常会上演的情景。城市里的学生不仅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有着更好的素质教育,当然再加上每天的补习班,也就没有闲逛的时候了。但在县城和农村,放学后的学生们就不一样了,在街上在田地里奔跑,很少会有家长管束。

很多时候,从小学就是如此,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一年,每一届都会出现新的帮派,都会出现新的受害者。没有人能打破这样的僵局,没有人懂得报警,也很少有人敢于报告老师,受害者只可能会集结更多的人予以报复,那是一个血腥的记忆,充斥着青春活力与巨大恐惧。有很多事都不愿意再回忆,只是现在想来,那时竟有如此浓厚的义气。

每一个少年都拥有着一个美好的梦吧,在这个梦里,他们是英雄,可以保护爱的那个她,可以为她牺牲一切。在成熟的大人眼里,这是多么幼稚,他们曾经也是这样,只不过后来不再记得,那些还记得少年模样的人,都在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懵懂是少年一切美好的来源,这时,他可以对抗着全世界,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每个阶段,人们都认为自己是成熟的。上个月回老家,我去了乡里的初中,看到那些初中的孩子,十二三岁,身材娇小,完完全全的小孩子模样,可我们真的能只把他们当做小孩子吗?站在教室门前,我看着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学生,回想自己当年初一的模样,我明明记得自己很成熟啊,也明明感觉自己什么都已明白,难道当初我真的就像现在的他们这样稚嫩吗?可是,在他们这些稚嫩的身躯里,又何尝没有我当初的所思所想呢?也许,我们这些已长大的成人,真的不应该只把他们当小孩子了,他们的心里诉求,他们的内心经历,也许正是波涛汹涌,波澜壮阔啊。

这时候,我又想到那年大二的时候,我回了一趟高中。明明只从这里毕业两年,却觉得高三的学生如此稚嫩,禁不住想,两年前的自己也是如此吗?时间和经历会磨练我们,当我们不再是少年的模样,我们已经变化了太多。我们会突然明白,少年的时候原来很多事都在自我欺骗,我们没有与世界对抗的能力,也没有什么世界值得我们去抵抗,只是那时候我们不明白,我们坚信着自己罢了。可是,高中时的我们情感是最丰富的的啊,我们不能忽略那一次次的心动,也不能忽略那一次次的欣喜与感伤,因为在那个时候,那是我们最真实存在的感受。

少年的我们真的是有无限可能,这可能也是无数人怀念留恋的原因吧。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重来一次的勇气,因为我们需要隐藏的感受太多了,有人说你是多愁善感,自怨自艾,也会有人说你是无病呻吟,没事找事。可只有经历过并且还记得的人会懂得,千疮百孔才是我们的少年时光。

还好啊,那时我们有无畏的勇气,我们也会选择与世界对抗下去,即使后来的我们都妥协了,最起码我们曾勇敢过,曾一个人在深夜里向世界宣战过。

长大后的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模样,无论喜欢还是厌恶,现在的你都是真实的存在的你。可能活成了小时候讨厌的大人模样,也可能还没有放弃,我不怪你,因为你不再是少年,因为那时你是少年。

当下一次,我再遇到少年的时候,我再听闻骇人听闻的时候,我只想关注那个少年,因为那就是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我们啊。既然这个世界的大人没有能力保护他们,那就对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吧,毕竟,他们是什么样,都是受这个世界的影响。批判和抱怨并不能改变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或者他人是施暴者,然后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当我们摆脱不了这种实际情况的时候,就尽量变得温柔一些吧。

少年就该是少年的模样,他应该有风的张扬,应该有阳光般的灿烂疯狂,对抗这世界也不会慌张匆忙,不为别的,就因为你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