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的疫情大潮中,电影业成为了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除了曾经门庭若市的电影院变得门可罗雀外,往日群星璀璨的院线新片也变得星光黯淡。在过去一年为数不多值得一提的院线新片中,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无疑是话题性最高的电影之一,而在今年,他又有《悬崖之上》、《狙击手》、《坚如磐石》三部新片即将上映,考虑到张导年逾古稀的高龄,如此高产着实令人惊叹。

新世纪的张艺谋,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进行了许多积极的尝试,既拍出了《英雄》、《金陵十三钗》这样的商业与艺术性并存的作品,也拍出了《三枪拍案惊奇》、《长城》这样颇具争议性的纯商业片,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有被严重过誉的嫌疑。然而,从中国电影的历史上看,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8年首次执导的《红高粱》便勇夺柏林金熊,到1994年的《活着》,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老谋子用一系列充满着中国色彩与个人特色的电影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电影,而今天推荐的这部《大红灯笼高高挂》,正是个中代表之一。

影片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大院里开始与结束,是一个封建家族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故事属于这个大院中的女人们。此时的中国,富裕家庭中的男主人拥有好几位夫人是一种常态。故事伊始的春天,女大学生颂莲以四太太的身份拎着行李走进了陈家大院,几位早已嫁入门中的太太与素未谋面的老爷在等待着她,一个囚徒式的封建寓言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的核心,聚焦于“权力”二字之上。老爷与太太的人数不对等造成了资源的不均匀分配,每位太太都渴望着老爷宠幸她们,因为在这个院子里,得到老爷的宠幸意味着一切:吃饭时,被宠幸的太太可以点自己喜欢的菜,服侍的下人们会变得毕恭毕敬,在家中的话语权也得到了无形的提升。而老爷表达宠幸,是通过一种极具仪式感的途径:点灯。每位太太拥有一个独立的院子,院子前都挂着数盏灯笼;如果老爷决定今夜光顾哪位太太的居舍,那间大院的灯笼就会被点起,象征着临幸与权力的红灯笼在漆黑的夜里熊熊燃烧,这也是片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含义所在。在大院这样一个独立而封闭的系统中,世俗的价值标准失去评判能力,点灯成了权力的象征,也成为了所有太太倾力追求的目标;通过对“点灯权”的争夺,权力得以在大院内流动,这也伴随着院内各人间机关算尽的明争暗斗,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徐徐展开。

权力在四位太太中的流动构成了剧情的主线,也是故事的着笔点。然而,在女人的圈子外,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横亘在大院之上:老爷。他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幽灵”,导演在全片中甚至一次都没有让他露出正脸;他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地压抑住这座大院,让院内的空气变得一片死寂。女人们可以通过争宠来获得权力,但老爷作为权力的给予者,决定了大院中的一切,他的存在,象征着封建体制对女人的压制,这也是一场残酷的饥饿游戏,女人们使劲浑身解数努力活到最后,她们的生死存亡并不由得她们,而是全由老爷决定——这也是影片着力批判的点:封建体制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对人性的荼毒。

五个拥有着各自不同性格的女人,在这场游戏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大太太伴随着多年的修炼早已成佛,远离权利斗争;二太太卓云,和善的面庞下涌动;三太太梅姗出身戏班,棱角分明,是反抗精神最强的一个;丫鬟雁儿身为下人,却仗着受老爷喜爱,始终怀着有朝一日能一步登天成为太太的梦想;四太太颂莲,也是故事的主角,她作为外人来到大院,在电影中起到旁观者的视角,从初识游戏、沉醉于游戏到识破游戏,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转变,观众通过她的经历,得以看穿这场游戏的本质。然而,即使看穿本质,女人也只是游戏的参与者,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老爷,也是封建社会,却轻松自如地掌控着一切,无论如何尝试,也无法逃离这座迷宫,这更为影片的悲剧色彩挥洒上了浓重的一笔。

故事蓝本来自于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原作的文笔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发生在潮湿而幽深的南方大院中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重的怨灵之气;而出身黄土高坡的张艺谋,则将拍摄地点改到了北方。正是这片他熟悉的土地,孕育出了他最浓厚的创造力。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他通过大量的象征让影片显得耐人寻味而意韵深远,而摄影师出身的他,也在这部影片中将他招牌的构图与色彩玩到了极致。

影片取景地位于山西的乔家大院。这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古中国大院,严谨的设计与布局在影片中象征着规则,既代表大院中的死气沉沉,也意味着封建体制对女性的压迫。在本片中,张艺谋使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缓慢而平静地叙述着故事,景深构图中,建筑中的森严让女性的渴望无法逾越一道道门槛,被永远困在了这座大院中。而唯一的手持镜头,则发生在临近影片结尾的楼顶,这也是本片少数视野广阔的场景之一,伴随着耸人的配乐,摇晃的镜头伴随着人物的心境,让人性与信念在步履蹒跚中走向毁灭。

本片最大的特色当然是色彩的设计,最显著的就是片名中的“大红灯笼”。为了增强仪式感,影片设计了
“点灯”“封灯”等一系列精密的过程,在每次点灯的过程中,严密的剪辑将点灯、挂灯、吆喝等动作串起了一整道机械化的工序,灯笼的红色与下人们衣服的黑色形成对比,红色象征着临幸,黑色作为红色背后的无形之手,则象征着强权,给人一种窒息感。而从影片的进程来看,开篇的场景尚是阳光明媚的亮色调,而到了悲剧逐渐连串出现时,则变成了雪天深蓝的暗色调,予观众视觉压迫的同时,也映衬着影片的基调。

虽然在对白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自然感(比如颂莲与梅姗二人在屋顶上的对话一段就透露着一股主观表达的气息),但本片的细节设计可谓煞费苦心。看过《梦之安魂曲》的朋友应该会对本片的标题设计感到惊喜,因为它们采用了相同的季节设定:本应是四季,却变成了夏--秋--冬--第二年夏,春天在影片中不复存在,意味着人物的命运伴随着影片一步步走向彻骨寒冬,永远无法等待春天的到来。“捶脚”这一仪式的运用就是符号象征运用的一个代表,在影片进行到后半段,伴随着响彻大院的捶脚声,每个人都在享受或幻想着被捶脚的感受,这时,每个人都成为了游戏中的一枚棋子,掉进了权利斗争的深渊。视听语言的运用同样富有特色:暴力的场景在片中大多被隐去,降低画面刺激程度的同时,给予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声音的运用更是巧妙,无论是背景音乐、笛子的声音、高潮迭起时瘆人的音乐,还是作为戏子出身的三太太歌声中歌词的背后含意都值得深究,虽有符号堆积之嫌,但一切运用得恰到好处,并不会让观众感到不适,更多的是留下一种意喻深远的思考空间。这一特征在结尾达到了顶峰:在院中绕着方形大院徘徊的颂莲,伴随着摄影机的不断升高、景别的不断扩大,与四四方方的大院构成了叠化效果,此时的人物被彻底囚禁在大院内,也象征着人物在与封建体制的抗争中彻底失败,永远无法逃出这一深渊。

极具特色的视听语言与富有社会批判性的主题,让《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不少人将本片奉为张艺谋创作的巅峰。看过张艺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再看到《一秒钟》这样一封返璞归真的写给电影的情书,不得不感叹老谋子对电影的热爱;也只有这时方能体会,这位执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全世界眼前一亮的导演,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让世界电影界为之惊艳,“国师”一词,绝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