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前就知道是文艺片,改编自任晓雯小说《阳台上》,虽说近两年来,小说没离过手,但我还真是没听说过任晓雯何许人也。耐着性子看了十分钟,节奏比我想象中的还慢——当然比《刺客聂隐娘》还是要快很多的——都是些无聊的生活琐事,直到张英雄出门找工作,在“好又快”酸辣粉店找到一份没有三金、包吃不包住、月薪一千元的工作之后,人物才丰富起来,剧情才紧张起来。这主要得力于沈重的加入,沈重的台词很好,简洁凝练,语言节奏和身体动作配合的很好,让我一下子很入戏。
沈重有一股子底层小人物的泼皮狠劲,抽烟时又流露出对世界的柔情。整个剧的高潮发生在废弃的“东方皇帝”游轮上,此游轮出现在电影刚开始的第一幕,皇帝二字背面出现在镜头中,再次出现时是以英文——EAST KING正面出现在镜头,不细心或者记性不好的观众肯定不能把这两个场景结合起来,这是张猛导演刻意安排的前呼后应。两人在废弃游轮的演唱厅,喝着陈年剩酒,谈起了自己的理想,沈重兴起,上台唱歌,许冠杰的《浪子心声》,歌声响起,我的情绪也被调动,瞬间有点感动,人海浮浮的苍凉感一下子被勾引出来,尤其在唱到歌曲高潮部分:人比海里沙,毋用多牵挂,君可见漫天落霞……而一向沉默寡言的张英雄此时也起身歌唱,整部剧的情绪达到一个小高潮。
第二天,商场里口口相传一场凶杀案,之所以安排来历不明的凶杀案,是与整部剧的主题相关的。张英雄想为父报仇,但迟疑不敢动手,只在梦里杀过拆迁办组长陆志强。而此时出现杀人事件,并且特意安排张英雄和沈重去看死者血迹,就是为了让张英雄提前感受一下杀人的氛围,当晚他就想妈妈,很明显,他因为看到死人的血迹,想到自己如果去报仇,很可能也会死,于是想在死之前,看一看妈妈。看妈妈回来路上,沈重告诉张英雄自己有一个像死人一样的妈妈,两人在空旷的夜路上疾驰,在长长的隧道里狂吼。小人物的痛苦、绝望、呐喊,以这种方式发泄在只有摩托车发动机轰鸣声的隧道里。
随后,两人出现矛盾,大打出手,小人物的无知和性格的悲剧又展现了出来,一股悲凉感油然而生,沈重只能在废弃游轮里和小严约会,而张英雄也只敢欺负一下陆志强的弱智女儿——趁其不备,摸其腰、袭其胸。(穿插一个小情节,陆志强的弱智女儿的男朋友其实是为他家的拆迁款,才对她好的,在外面早有她人)然后转身离开,在突然降临的雨中,将匕首扔进拆迁过后的废墟里。一种宿命的荒诞的悲情,一下子在窸窣的雨声里撒豆子般蔓延开来。
由不想看,到无法出戏,我被这部电影征服。看原著小说《阳台上》,精读,两万字花了我近两个小时。还好,也没让我失望。上来就是一个把结局摆给你看的特写。整部小说的精华就在于对情节安排的合理和人物对话的精准,虽说艺术审美这东西很客观,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个金线的,在我看来好的小说,首先必须要有好的表达,什么是好的表达,就是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精准的内容,第二,要有思想,小说所反映的东西是时代所赋予人物的真情实感,是生活里流露出的细腻幽微的感觉,能抓住并呈现出来。第三,就是叙事技巧,该概述的概述,该展示的展示,就像电影一样,该省略的省略,该特写的特写。这部中篇小说,以上三点都做到了八分以上。对照原著小说,此电影的改编也很大程度的忠实于原著,这是既是小说作者的幸运,也是电影导演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