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舍友们的接二连三推荐下,我终于看了这部电影。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71届戛纳电影奖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让我们做洗碗工。“
没有看过电影的你,会相信这句话是由一个12岁左右的小男孩说出来的吗?
我是剧透分割线
影片的主角扎因是一个大概12岁的男孩,没有人知道他的具体年龄。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父母更是不清楚。他出生后没有做登记,因此没有取得国民身份。扎因是一个“还未出生就注定死亡”的可怜人,没有任何证件能证明他的存在,即使是一件商品,也明明确确的写着生产日期和到期日期,而他除了一个名字,什么都没有。

扎因的父母生下了很多孩子,直到电影结束,我都没有数清他家究竟有多少个孩子。而扎因作为目前家中的长子,需要做的事情特别多。
他需要去药店撒谎买曲马多(一种成瘾性药品),帮着父母把药片磨成粉末洒在水里,浸透衣服,最后装在瓶子里,悄悄卖给瘾君子们。
他还需要在房东开的店里打工,卸载货物、换送煤气等,以此从房东那里换取一些生活物资。
他还要带着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去街边摆摊,贩卖果汁。
在发现妹妹萨哈月经初潮裤子上沾满血迹时,他偷偷带着妹妹洗内裤,帮妹妹在杂货店偷卫生巾,并且警告妹妹用过的垃圾一定不能乱扔,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因为他知道妹妹的朋友阿丽亚就是在被她母亲发现之后卖给了别人,如果自己的母亲知道妹妹已经”成熟“,一定会把她卖给房东阿萨德。就像成熟的西红柿一定要进入市场才有价值。
但是这种煎熬的日子还是起了风波。
11岁的妹妹萨哈最后还是被父母强迫”嫁“给了阿萨德。扎因本来打算带妹妹离开,但是被母亲发现了,无论扎因如何乞求母亲不要送妹妹离开,无论萨哈如何表达自己不愿意离开,父母最终还是强行带走了妹妹。这件事情让扎因觉得父母冷酷无情,最终逃离了家,开始一个人在外面流浪。
在一个破旧的游乐场,他遇到了在餐厅打工的黑人女士泰格斯,一个没有居留许可证的埃塞俄比亚女人。或许是出于同情,或许是出于母爱的呼唤,泰格斯把扎因带回了家。扎因帮她带孩子,让泰格斯能够安心的在外打工。
但随着泰格斯因为身份问题被捕,扎因再次失去了家,并且身边还多了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用冰块蘸糖充饥,偷路边小孩儿的奶瓶,抢走小孩儿的滑板车做拉车,带着小孩儿四处流浪,装作叙利亚人骗救济粮,去药房骗药制作曲马多饮剂。最终还被房东赶了出去。
扎因还是担负不起两人的生活,他本来打算狠心将小孩儿尤纳斯扔在路边,但最终还是不忍心。在做假身份证的阿斯普洛保证会给小孩儿找一个好人家时,扎因把孩子给了对方,并打算回到原先的家偷自己的身份证明去瑞典。(扎因从新认识的朋友那里了解到,瑞典有很多叙利亚难民,而且那里的孩子都是死于自然,作为回报,阿斯普洛答应帮他去瑞典。)
而回到家中的扎因却发现妹妹萨哈进了医院,并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愤怒之下的男孩拿起一把刀,跑去了阿萨德家,并将阿萨德刺伤,因此被抓进了监狱。
母亲来到监狱探视扎因,并告诉扎因自己怀孕了,并且会将这个孩子起名为”扎哈”。

在监狱中的男孩儿看到关于“儿童不公现象“电视直播,打通了节目电话,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对于扎因的父母来说,男孩儿是养家的工具,女孩儿是换取聘礼的货物。因此在扎因渴望上学,并且有机会上学时,扎因父亲的反应是”他去上学了,那谁去给阿萨德打工?万一惹怒了阿萨德,他把大家都赶出去怎么办?“母亲虽然支持扎因去上学,但也只是希望他去学校换取一些衣服和食物。
在知道妹妹萨哈死之后,扎因是无比痛心,以至于愤怒得想要手刃”杀人凶手“,而扎因的父亲却是为医院发来的账单而感到愤怒,扎因的母亲因为肚子里孕育了新生命也没有感到伤心。
在法庭上,扎因的母亲说道:”为了让孩子活,我愿意犯下千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批评我,我是自己的法官。“
扎因的父亲说:”我也不想这样。我儿子捅了别人,我会自豪吗?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比你们所有人都好。“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扎因家庭的不幸在哪儿呢?我没有丰富的阅历,也不太有智慧,我谈不了中东,谈不了战争与和平,更谈不来世界。但是我可以肯定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父母过度生育、生而不养就能解释的。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确实连国都没有了,何谈家的安稳。在战乱、流亡的环境下连生存都是困难,去乞求尊严体面的活着完全不可能。但是在这样失序混乱的社会中,父母可以说是孩子最后的避难所。如果扎因的父母能够像泰格斯那样,张开自己的双翼,给孩子一片天地,那么废墟上也能存在温情。
可是倘若不能,又能怎么办呢?大概除了不要生孩子,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拉巴基的样本中,瘦弱的扎因与其说起诉父母,不如说在起诉整个世界: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就不应当生育;在苦难的土地上,无论大人小孩,生存即是罪罚;而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并不在于地狱中人。”
影片中还有两个镜头,我非常喜欢。
其中一个是关于泰格斯哺育的拍摄。母亲的乳房,对于孩子来说是母性的体现,是滋养生命的开始。在泰格斯的家庭,确实是这样一种代表。但是在扎因家,就是相反了,是经历苦难的开端。

另一个镜头是扎因离家出走乘车时,坐在身边的老爷爷穿着和蜘蛛侠很像的服装。众所周知,蜘蛛侠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然而现实中却并没有蜘蛛侠,只有艰辛活着的芸芸众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我们做不了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也不会有超级英雄来拯救我们。但是我们能做自己的“蟑螂侠“,像蟑螂一样顽强的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