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每个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韦小宝。
没错,我承认,小时候口口声声说将来要当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长大后只想当韦小宝。
对人反反复复说最敬佩郭靖乔峰这类侠之大者,心里却只想当韦小宝。
人前举止得体懂礼貌,温良恭俭让,人后只想当韦小宝。
前半生吃透黑白两道,登峰造极。后半生携一群美人飘然归隐,留下一个传说,这样的人生谁不想呢?
庙堂之上、江湖之中,都有好朋友。和朝中文武、王公贵族平辈论交,和顾炎武、吕留良、黄宗羲这些当时的硕儒、思想大家称兄道弟,和当朝天子成为好基友,两人私下里还能开开玩笑,时不时冒出几句 “他妈的”、“你爷爷的”。
康熙朝的大事件都能参与其中,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远征罗刹,扬我国威,立下不世奇功。
当然最令人羡慕的是他有七个老婆,漂亮自不消说,难得的是大多数都是金枝玉叶,血统高贵,其中竟然还有当年天下第一猛人李闯王和天下第一美人陈圆圆的女儿。他个个都喜欢,所以你永远不用担心韦小宝会说出唐伯虎那种傻话:“我跟这几位娘子虽有夫妻之名,只可惜同床异梦。”
你也不用担心他会患上选择困难症。因为晚上去谁房中歇宿,靠掷骰子决定,公平公正,没人争风吃醋,家庭一片和谐。无需另外找搭子,关起门来,就是两桌麻将。最牛叉的是,扬州城闹市之中,他在一乘大轿里和老婆们大被同眠,真乃人生快事。
至于什么红袖添香夜读书,至于《孽海花》中所写:那孝祺有两个妾,一个磨墨,一个画红丝格,总算得清才艳福。它们和韦小宝较短量长,统统都弱爆了。
当然在现实中,没有谁可以实现这一理想,你我只能在书上或者屏幕上看着他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过过干瘾罢了。
因此,如果发现谁演的韦小宝不对味,我们就恼了。
对于我这种原著党来说,也无法接受太离谱的改编,因为《鹿鼎记》是金庸大师的巅峰。
金庸经常被人问起:觉得自己哪部小说写得最好?他当然不会正面回答,但他说过:在技巧与价值方面,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我们由此可以断定,《鹿鼎记》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他应该不会否认。
这最后一部作品,金庸一改往常,彻底的放飞自我,可以说是敞开了玩,怎么夸张怎么来。文笔老辣,叙事流畅,汪洋恣肆,对汉语言的驾驭能力已臻化境,古典文献和各地风俗信手拈来。在情节安排上,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端舒展,把历史大事件、清初反满势力的风云激荡,糅合在一起,相当难能。他写的一定很过瘾,我们看着也舒服。
这是他自觉地进行求新求变的一次尝试,一次小说实验,充满了现代意识。
所以它被贴上各种标签:“反武侠”、“金庸的《堂·吉诃德》”等等。
同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说过:《鹿鼎记》可以视为金庸创作的最高峰,最顶点。
所以新《鹿鼎记》开播后,大家看了很生气,金庸先生不在了,你们就可以胡来了吗?
我有我的看法。
如今这部剧一路看下来,我觉得他们并没有胡来,它也没有很多人所说的那么不堪。
不仅如此,它还给我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有人说张一山太瘦。我看也是,他每每一努劲,额上的青筋就会条条绽出。不过这可以理解,出身微贱,一开始处在社会底层,加之活泼好动,小身板瘦弱一些也合乎情理。只是他过于白净了,像个大家庭里读书的孩子。如果出场时衣衫破旧、黑眉乌嘴,可能会更好些。
有人说情节推进太快,删减太多。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多大改动,主创人员删其繁,撮其要,然后润色一番,心急火燎地领着观众快进到韦小宝和他的女人们,然后用那些关键的、出彩的、有趣的情节串起整部剧,这样处理可以接受。
清初文字狱和庄廷鑨的明史案在剧中好像被略过了。可能因为这个话题太过沉重,金庸也说过,他祖上曾是文字狱的受害者,主要是指查嗣庭的“维止事件”,因此这部书构思之初,是愤世的。
另外,原著中韦小宝用匕首将原来的小桂子刺死,事后用化尸粉将其变为一滩水,太过血腥。新剧也删除了这一情节。
这部剧借鉴周星驰电影,直接以韦小宝在丽春院里说书为开端,也并无不可。
有人说他的表演总是挤眉弄眼。大体来说,这不是硬伤。原著里有所交代:当韦小宝向母亲问起他的老子到底是谁时,韦春花说:“那个西藏喇嘛,上床之前一定要念咒念经,一面念经,眼珠子就咕溜溜地瞧着我。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所以我们可以将就一下,把张一山的挤眉弄眼,姑且理解为贼忒嘻嘻。
有人说他演的是猴子。这也无所谓,康熙韦小宝,如来佛孙悟空,两者之间原本就有些相似。
原著小说读过多次后,有时候我甚至觉得,金庸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很可能受到过《西游记》的启发。
《西游记》小说里,孙悟空向人夸口:玉帝认得我,天王随的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
韦小宝无往不利,势力遍布朝野,在这方面和孙悟空差不多。
康熙文韬武略,英明神武,是震铄古今的一代圣主,天下事一切尽在掌握。凭你怎么机变百出,康熙瞅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心肝脾肺肾。任你有通天彻地的本领,康熙翻一下手掌,可以随时要你的小命。
试看原文里康熙戳穿韦小宝内鬼身份时的描写:
康熙在大笑声中问出这句话来,韦小宝耳边便如起了个霹雳,身子连晃,只觉两条腿中便似灌满了醋一般,又酸又软,说道:“这……这……”
康熙冷笑道:“天父地母,反清复明!韦香主,你好大的胆子呢!”
韦小宝但觉天旋地转,脑海中乱成一团……
这是韦小宝在整部书里最狼狈,最失张失志的时候。和孙悟空在如来佛掌心之下疾速坠落时的狼狈相是不是有点相似?
他只不过是康熙肃清民间反清势力的一颗棋子。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韦小宝没读过李白这句诗,但懂得急流勇退。他更不知《道德经》为何物,但也懂得功成弗居。孙悟空最后脱去金箍,去做一个佛,老老实实享清福,再也不会拿着铁棒把三界搅得天昏地暗,两人在这方面也有些相似。
所以说,把韦小宝演的像猴子,也不是大问题。
有人说表演浮夸,用力过猛,张一山总是尖着嗓子说话。
开头韦小宝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是个少不更事油嘴滑舌的小流氓。当他进宫以后,经历很多事情,慢慢成长为人情练达,事理通达,胸怀畅达的大人物,在很多次性命交关的危机时刻,他再也不会像小孩子那样大呼小叫。这是个成长过程,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张一山后面的表演在慢慢收敛,嗓音也逐渐正常。我从中看到了主创的细心,和张一山对表演尺度的精确把握。
有人说张一山总是一口地道的京腔。这也不是问题,北京话本来就是清朝的官话。
原著中这样写:韦小宝和小桂子虽然都是孩子口音,但小桂子说的是旗人官腔,一时怎学的会,只好说的含含糊糊,盼望海老公暂时不发觉。
也就是说,韦小宝在日后慢慢地改变了口音,后来他说的当然也是旗人官话。
关于这部剧,你可以说它是解构主义,也可以说它是消解了一切深度与严肃的后现代主义。总之,他们拍的不是历史剧、讽刺剧,也不是原著的完美复刻,而是一部轻松欢快的喜剧。
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与众不同。如果《鹿鼎记》所有版本风格都一样,那还翻拍个什么劲呢?换言之,它们都一样,一样地寻求与他者的不一样。它们都相同,相同地竭力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好的喜剧是,演员演的一本正经,煞有介事。观众笑的前仰后合,腹背抽筋。卓别林的默片就是样本。
小说里的韦小宝,搞笑而不自知。他奉命去少林寺做住持,见那些老和尚自称“老衲”,他就自称“小衲”。
别人请他指点字画里的败笔缺失,他认真看了看,摇头道:“败笔甚多,胜笔很少”。
他拿着毛笔,饱蘸浓墨,掌成虎爪之形,指运擒拿之力,最后只不过是在纸上写了一个歪歪斜斜的“小”字。
他的口头禅“乖乖隆地咚”、 “辣块妈妈”,也不是为了博人一笑,而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他的所有搞笑和可笑,都是出于自然,对方神色异样,他浑然不觉,他也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滑稽。
喜剧效果由此而生。
我看到,在新剧中,张一山的表演在有意识地向此靠拢。
每一部金庸剧,都有一个大家约定俗成的高标,它耸然矗立,成为测量和评判一切翻拍的圭臬。谁不符合这个尺寸,谁就会招致全网嘲和全网黑。
而且,它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式的视听认同。
黄日华的乔帮主一出场就自带音响,乐声高亢激昂,他站着不说话,就有一副义薄云天的英雄范儿,令人豪气顿生。
每当看到白古和李若彤演绎的曲折离合,那首情致缠绵的《神话情话》就自动在耳边回响。
单是杨过在郭襄面前摘掉面具那一幕就被网友津津乐道并反复比较,统一的意见是:白古更符合“剑眉入鬓,凤眼生威”八个字。他让黄晓明、任贤齐都相形失色。
吕颂贤面带微笑,扛着一把剑摇摇摆摆,就很像令狐冲。这形象和片尾曲里“抛开争斗挽起衣袖,不牵不挂是最自由,潇潇洒洒的走,不问以后……”匹配度真的极高。还有,已故老戏骨王伟演的岳不群,形神兼备,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人物。
83射雕更不必说,铁血丹心大家都会唱。
《雪山飞狐》当然是孟飞那一版,凤飞飞那首哀婉动人的《追梦人》,唱碎了多少人的心。
而《鹿鼎记》,若论气质相合,陈小春版的似乎更对味。
张卫健也不错,可惜机灵有余,邪劲不足,而且一不留神,你还以为是少年张三丰和方世玉走错片场了。
黄晓明又太帅太酷,韦小宝却绝不是为了耍帅耍酷而生的。
而山鸡哥来自洪兴,自带痞气和邪气、勇气和义气。尤其是他张开双臂,一把搂住双儿说:“大功告成!亲个嘴。”那贱贱的样子和书里很像。
马浚伟的康熙,也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小玄子。主题曲《叱咤红人》又唱的很调皮,很有趣,因此最被大众认可。
它们固然都不错,这其中当然也有先入为主的成分,情怀也好,偏见也罢,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道理可讲。同时也是很奇妙的事情,就像《红楼梦》,提起宝黛,我们脑中马上映出欧阳奋强那深情的脸和陈晓旭落寞的眼神。就像爱情,除却巫山不是云,千帆过尽,终究代替不了此生的那个唯一。
张一山的韦小宝也许不能像山鸡哥那样成为经典,但总体来说,这一版康熙很帅,韦小宝的老婆们各有各的漂亮,布景也很到位,该有的笑点也有,泪点也有,对于一部喜剧来说,我认为是及格的。
众所周知,金庸小说不仅被改编为影视剧,还被改编为话剧,粤剧,京剧,当然还有各种网游。从这个角度说,任何改编都是一种尝试,都是为了赢得观众的一声喝彩,对我来说,一部经典能以不同方式呈现,这也挺好。
我是个原著党,最好的韦小宝,当然是在小说里。
尽管《鹿鼎记》小说的每一个情节段落都烂熟于心,尽管各个版本剧集也多多少少看过一些。可当我坐在屏幕前刷这部新剧的时候,经常也会开怀一笑。
我觉得这就够了。
满屏吐槽,可能为时尚早。
稍安勿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