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从德国飞深圳坐飞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记得当时,每次遇到飞机颠簸,乘务员提示系好安全带,内心总会泛起一点小忐忑,也幻想过倘若自己遇到空难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后来,当得知国庆档有改编自川航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的电影时,我就想着要去看看这部电影。

...

电影票

今日看完,感动是真的有,失望的地方众所周知不提也罢。

如:

以往,我搭乘飞机都是从乘客的角度看机组工作人员。

在机场的时候,作为乘客的我,关注的是值机的程序、候机的时间、晚点的原因、托运的行李是否安全。当坐上飞机,吸引我注意力的是空姐的服务,是提供餐饮的口感和味道,是身边其他乘客的素质。

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选取的角度,则是从机组工作人员的角度。

在那个角度,从乘务员们、机长们放下心中的牵挂各自从家中到机场待命,到他们临上飞机前对天气的了解、对服务内容的再三巩固;从上飞机后各自到岗,对餐饮、行李柜、各项数据的确认,到整架飞机例行公事又仔细认真的检查;从塔台、每个航线管控人员的对接,到分析天气数据、指令飞机行事等各项事宜的冰山一角介绍。

头一次让我了解到,当作为乘客的我们正百无聊赖候机之时,机组工作人员则在争分夺秒的工作。尽管外行看的是热闹,而且电影中对外公开的信息必然也只是枝繁叶茂大树中的一根枝桠。

可很神奇的是,看到那一幕幕公事公办的场景,却无形中提高了我对飞机安全认知的系数。

如:

搭乘飞机的乘客,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有老有少。

既有退休后组团去旅游,到哪都不忘拍照留念的叔叔阿姨;也有拎着锅碗瓢盆,翻越千山万水,希望找到一份更好工作的夫妻;既有携家带娃恩恩爱爱的小两口,也有为了或回家或祈愿或祭奠或散心等不同目的的男男女女。

每一个都是日常所见的普通人,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旁若无人;偏偏每一个人,说着符合各自身份定位会说的话,真实的就好似搭乘飞机的你我他。

如:

一架飞机中的机组工作人员,简单重复的工作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日常。

乘务员们,说完耳熟能详的”欢迎你乘坐中国XX航空公司航班XX_____前往_____“ 欢迎词之后,各自坐在位置上可能在交流各自的生活,也可能会说说对方的八卦;当飞机遇上气流,按规定提示乘客坐回位置、系好安全带的时候,纵然心理建设再好,也难掩心中的小紧张。

家常的三言两语,夹杂在循环往复的枯燥工作中,既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又好像瞬间消除了乘务员与观众的距离。

如:

飞机遇到意外的时候,那一刻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

好似前一秒机长刚启动了自动驾驶,松开了安全带,闲聊着”当你以为没有错的时候,错就来找你“,后一秒驾驶室前面的玻璃就忽然开裂。还不待机长反应敏捷报告完异常情况,玻璃瞬间破碎,另外一位机长就被强风刮出了机舱。情急之下,主驾驶机长一只手拉着刮出舱外的机长试图帮忙,另外一边又要考虑马上归位驾驶,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海拔9000多米的高空,温度早已低于人类生理极限,缺氧,酷寒,强风,失压,都是考验。

整个影院的人都被这一幕吸引了目光,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导演在这一幕声音的处理--没有如前面为配合剧情额外增加的配乐,那一瞬没有人声,只有人物在那个状态下试图摆脱困境操纵机器的声音,只有强风肆虐的声音,只有飞机航行状态下的杂音,只有面临困境的形形色色人物不同的表情。

非常安静,又格外扣人心弦。

如:

机组工作人员及后台支持的工作人员为走出困境所做的事。

机长们各自克服困难就位,一个顶风闭气冒着酷寒负责专心致志驾驶,一个根据实际数据不顾身体伤情随时调整飞行情况,一个拿着实时报表提供支援还时不时帮忙按摩机长被冻僵的身体;

乘务员们彼时还在提供机餐服务,意外发生后被摔倒、站立不稳、无法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遂就近在旁边的位置戴上氧气罩,并迅速安抚乘客情绪,招呼大家注意安全;

后台的工作人员,收到飞机异常的反馈信息后,一直不停歇用尽各种方法联系机组工作人员,同时协调附近区域开通管辖权限,清空附近飞行领域,禁止其他飞机同航道起飞,各部门调动万众一心排除困难。

...

中国机长

谁也不知道面临死亡那一刻,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表现,所以我们格外希冀遇到意外的时候有英雄出现,能够力挽狂澜,转危为安。

该部电影讲述的英雄机组工作人员们,他们在最惊心动魄的时候,坚守岗位,冷静应对,成功带领大家脱险,实在是一个奇迹,着实值得人赞扬。

撇开那让我失望的地方不提,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或许,你也能因此在平常的日渐乏味的工作中,找出继续热忱投入、付出加倍努力的意义。

本文写于2019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