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最佳(别信豆瓣评分),看的过程中心里无数次在想这不比《我和我的家乡》好吗?应该改名叫“我和我的家乡”。
电影叙事无比流畅,一口气爽完,一点儿不费脑。“我在北京一客户跟我说过千万别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合伙做生意”
“你那什么客户,这么土”
“三个教英文的”
看到这段直接笑抽,电影是由《中国合伙人》导演陈可辛监制,这段自黑真的绝了哈哈哈。
话说回来,我琢磨着电影不拍得挺好么,这么工整一商业片,剧本也是经过打磨的,演员演技也到位,服化道都直接用现实村子里的了,剪辑也流畅,配乐也出彩,这豆瓣6.7分评分是怎么来的呢?后来网上查了查云南咖啡产业现状才知道这分算是给面子了,但也有可能是我们误会导演了,说不定导演在第五层(应该在平流层),人家老阴阳人了。
电影里是整的挺励志的,但现实的云南咖啡产业就到电影里星雀(对照的是星巴克和雀巢)来收购报六百万那的剧情就结束了,也并没有像刘浩然说的说的那样,收购之后村民会有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生活,不过也是像电影里那仨主角那样做自己品牌的年轻人,但现在的结果肯定不像电影里他们仨那样成功,贫困村还是贫困村(国家好像宣布扶贫工程任务完成了,全面脱贫了???),年轻后生往外跑的还是照样往外跑。
电影里心理医生老头儿引用某国外名著(此处笑场哈哈哈)里说的一句话:人们总是在正确的事和容易的事之间做选择。就是嘛,电影里的人才会选择那所谓“正确的事”要是让我选我肯定选那六百万,被收购了也没害村民,反正肯定是比原来种茶叶的生活好,一写到这我才想明白国家为啥宣布全国脱贫了,比原来好可不就脱贫了么。。。
来看看现实的云南咖啡产业选的“容易的事”的结果,看完你会发现这才是现实,才是生活:
1.云南很大,但是是中国除海南岛之外唯一能产咖啡的省份
2.云南除了普洱,保山和其他城市也都产咖啡,村里到处都有空地用来晒干咖啡豆,路边堆满了麻袋和剥下来的咖啡果皮。
3.咖啡是云南农民一直在耕种的农作物,三年开花五年结果。对农民来说,茶叶行情好就砍咖啡树种茶叶,咖啡行情好就砍了茶叶树种咖啡,栽种历史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但是绝对绝对不是电影里池子里满满的红果!绝大多数是绿的青的红的黄的黑的,没熟的,快烂的,混在一起完全不美。
4.星巴克的收购量非常少,就是个噱头,主要收购商是雀巢,不但收购,也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提供种子。
但是,电影里没有表现星巢的黑心肠,现实世界里,农民辛苦一年,每年都要跟雀巢斗争,因为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比农民的成本高几毛钱,甚至农民会亏钱。农民不想亏钱,就把收好晒好的咖啡囤着不愿意卖给雀巢,但是因为品质差,没有其他买家,摒不牢俩月还是得卖给雀巢,因为咖啡是应季的农产品,无法长期保存。
也有年轻人做初步加工的生意,就是先把村里人收成统一收上来处理好,再卖给雀巢,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不够,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二是小农产量低,难出手。
所以一旦雀巢开价低于农民一年的种子化肥农药钱,哪怕自己亏,也要把村里人的豆子都收在手里,去跟雀巢抗争。
5.山里其实很苦,电影里村子拍起来很美,其实屋檐镂空,六面漏风,二楼住人一楼养猪,厨房就是二楼中间一块空地烧火架炉子,孩子们只穿拖鞋或者不穿鞋。
6.咖啡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谋生换钱的农产品,很多人一辈子都只喝茶,根本不知道他们卖出去的咖啡最后出现在大城市里是什么味道,不知道什么是拿铁,澳白,卡布奇诺。
7.咖农以哈尼族这种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不太信任外来人,见到城里人,都以为是星巴克的。
8.互联网信号也通山里,确实有年轻人在做精品咖啡了!只要中国人都去喝云南买云南豆子,农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好好种植筛选豆子,这个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9.已经有非常好的精品豆子被国外卖家持续采购了,可是云南太大太大,深山太多,要让山里的农民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看完这些都不想说话了对吧,以后喝咖啡少喝星巴克和雀巢了,网上直接买普洱的咖啡和豆子,帮帮这些电影里可爱的村民们。
毕竟现实里的他们可不会像电影儿里一样跑酷送快递,几秒上树上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