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上映的传记类剧情片《末代皇帝》,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满清贵族皇帝溥仪曲折动荡且不凡的一生。该片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中国香港演员尊龙、陈冲、邬君梅等主演,最后一部准许在故宫内大规模拍摄的影片,在当年斩获了诸多国际上的大奖项 ,包括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9项获奖。就我上述所言,足以可以让此影片在历史上长远留存,亘古不息。 我于今年8月31日有幸观看了3小时20分钟无删减版的《末代皇帝》,看完此片,感悟与想象都很深刻。片中极度还原了溥仪的生活经历以及每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变化。从一开始幼年溥仪登基时由近及远的辉煌长镜头,到片尾结束时年老溥仪回望紫禁城由远及近的苍凉长镜头,透过荧幕都能感受到世事的变化无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导演反复就连于溥仪青年时期的镜头刻画。导演将最重要的文笔着墨于青年溥仪花红柳绿以及颠肺流离的转化上。这期间变化的是溥仪的外部环境,但他内心的桀骜不羁却并没有改变,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名号仍然压在他身上不曾褪去。不会整理面容,不会扣紧衣物,不会系鞋带不会说敬语。清王朝已灭,但他心中的复业梦却从未改变。即使早已经明了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臆想,但仍以清朝第一君主的身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谈判,身为俘虏的溥仪即使身体上对高压进行了屈服,心中却依然谨遵外语老师庄士敦对自己说过“君主有礼”的洗涤。这些刻画,是以一位普通人的身份,向观众诉说着溥仪普通人的一生,向世人揭示的溥仪是不平凡的一世。 很感谢导演及其主场团队能创作出这样一部写实且还原度极高的传记电影,导演不倚不斜地讲述了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故事,没有太多偏见,也没有太多溢美之词。片中对于满洲贵族的描绘也是可圈可点,基本都是负面描写也符合人们中记忆里的样子,辫子头、信神佛、忠王朝,还原得非常彻底。这篇文章的中心虽然是与民族有关的,但是总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本上对满族都是负面描写,且后面拍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是有着特别深刻的负面刻画。但,无论是从国人的眼光,还是像导演一样以一位旁观者的外国身份来看,都是能够思想重叠的。 这部影片却被誉为“溥仪一生的写照”,因为导演并没有偏善或偏恶的极端地拍,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它只是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为皇储,却被时代的大浪潮打下王座,成为了清王朝的遗孤。然后被大时代裹挟着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影片里的溥仪,没有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平凡得跟紫禁城外的你我一样。 另外,不仅我们很好奇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一生是什么样,外国的好奇分子也同样满怀热情,想揭开那份不为人知的历史。若要说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俩位人物,一位就是新中国的创建者毛泽东主席,一手带领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乘风作浪,开创一个国家的新时代。描述毛主席的艺术作品从建国初就数不胜数,世人也了解得知根知底,所做事迹也远近闻名。另一位就是本文章的主角,末代皇帝溥仪。但对于他的描写历史中少的又少,人们所熟知的也仅仅是他作为亡国者叛国罪的一员。然而,不清楚的是,作为亲眼目睹自己的王朝被终结、历经三朝的更迭、一出生就被贴上清朝遗孤的称号,享受了四年如痴如醉的紫禁城生活,第一次走出紫禁城面对的却是反叛军的封锁囚禁。再到后来日寇入侵,以复兴王朝为理由让他为日本做事,建立起祸害中国东北华北的“伪满洲国”,召集心中任抱着复兴的一丝丝想法的满族后人,真正的成为日本人侵略中国人的工具。这背后,作为个人的他究竟承受了多少的屈辱与折磨?看着自己所生的朝代遭受唾沫,自己的出身饱受怀疑,自己的生活颠沛流离,若是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恐怕是早已难以承受。 而这一切,溥仪承受下来了。从这一点看,他的确能与普通人拉开差别。影片中除了表现溥仪花红酒绿、趋权附势的生活外,还展现了他精明能干、能屈能伸的一面,被日本人囚困就帮着日本人做事,被苏联人所捕。就立刻撇清关系,说都是日本人逼着自己干的,处在当时那个禁地自己也无能为力。还向斯大林写信说要留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被押回国后,要主动接受毛泽东的召见,成为了特赦全国政协委员。并且还写书来澄清自己的过往关系。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并不妨碍他所维护的面子。我想这不正是满清民族的特色吗?为了保住清王朝的颜面,不惜割掉山河骨肉。为了保住紫禁城内的 安危,不吸烟,让外国列兵大举抢占北平资源、火烧圆明园。这一头倒就去附和另一头,清朝的作风不过如此,其后代溥仪所做不过是照猫画虎罢了。但,他所做的一切,却仅仅只是建立在生存之上。 《末代皇帝》,被称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族电影毫不为过。他。所要拍摄的内容长度跨越60多载,已满清废帝溥仪为视角,展现的是中国近代的荒唐与变革。荒唐到当西方。列强已经完成第2次工业革命,扛着重型钢甲热兵器毫不留情的大举进攻东方世界时,中国才结束世界上最长的封建时代。变革到仅仅十几年间,中国就完成了最不可能的反封建斗争与反侵略斗争,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朝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若是在这之中找到一位,足以能够将两个朝代仅仅衔接在一起的角色,我想非溥仪莫属了。因此,在贝导的亲自请求下,不仅取得了中国人民政府的钦准,文化部全力支持且合作,还允许进入“禁城”故宫进行长期实景拍摄。全拍动用超过上万的群众演员,还得邀请到了溥仪的堂弟溥杰作为全片的顾问,头一次大胆的揭露那段禁忌的历史,还是由一位外国人来操手,实属罕见。这一方面说明,贝导得知名度舒适强大,艺术造诣也高超,文化部才敢放心交给他,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沉浸已久,经过文革的洗刷后世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太好,也该有一部写实描绘中国历史的电影来打破沉浸已久的偏见,进军好莱坞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名导拍摄的史诗级大片。 这一步棋,不仅达到了中国政府想要的效果甚至超出意料,更加间接将故宫推向世界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位居世界“五大宫”之一。想必许多外国人对于故宫的第一印象,恐怕便来自开头那段闻名于世界的登基仪式。中华民族的六十载的历史沉浮也随着导演的镜头展现在了国外观众的眼前。 看完电影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对傅仪悲剧的人生抱有同情,命运不断的和他开玩笑,失去了自己的亲情,爱情、友情和权力,一直处在被利用当中不了解外面真实的世界。但是对他能够圆滑的地从乱世中存活下来并且改变了世人对其的偏见之解表示钦佩。对中国的近代历史抱有哀怨,悲叹民智难以启发让中国饱受多年的战争与磨难,经济倒退一百多年。但是庆幸那个年代也同时涌现出了敢于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带领中华儿女翻开崭新的历史篇章。 《末代皇帝》的确是一部非常值得受世人欣赏与憧憬的传记类电影。无论是他所要讲述的故事,还是说拍摄说需要的条件,背后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印记与民族 符号。如果说获得奥斯卡奖项是意外之喜,那么得到全世界观众的好评属实情理之中。艺术造诣之高乃业内学习模仿的典范。现在的电影大多数都讲究流量为主,票房为王,殊不知当年老前辈为创作出这样一部广受人喜爱的史诗级别电影多么呕心沥血。三个小时的电影之旅,感受满洲民族与中华民族成转轴和。 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朋友能够欣赏到这艺术作品。
一些感想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我的祖国,我的家乡
内容有部分借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85082/如有侵权立即删除前年,一部以集结各大导演为看点的大合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火炸国庆档,在一众优秀电影中脱颖而出。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