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部电影的演员,都是真实的当地居民演的,其实比一些没有体验过这样生活的明星演员真实太多了,反而出来的效果更好。

要说留守儿童,其实我小时候也算是吧,就是农村里长大的孩子,父母在外面打工做生意。但是不一样却幸运的是,我和父母住在一起居多。

我小时候的第一所小学在老家农村,就是每天来回走路一个多小时,学校就是石头碶起来的学校,只有四个年级,一个年级就是一个班,拢共那么几间教师,旁边靠近办公室的是幼儿园,房间最大,但是最后一排后面都是堆着煤炭,我们中午没有正规的食堂,都是自己带饭或者带米带菜,在食堂里老师给我们蒸熟,一学期20块钱人工费。期间有时候会有一个附近住的爷爷,担着自己做的炒菜来卖,一份炒白菜小份2毛钱,大份3毛钱(都是蘸料碟子那么大)。我母亲真的是把最好留给我,有时候没有炒菜会给我蒸鸡蛋羹拌米饭,多的时候我一天吃六七个蛋????

小学,我读了四个小学,经常转学我都习以为常,公立的私立的都上过,只是因为我母亲会观察我的生活学习状态,如果感到不好她就自己到处咨询好点的学校,哪怕私立又贵,也还是二话不说把我送进去,的确就从小体验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生活和环境,所以可能因此才让我有一个适应能力强的性格,但是我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小学同学的联系方式,因为太短暂那时候也不像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手机。我也没有发小青梅竹马这样的朋友,就还是挺羡慕的,本身也是独生,搞得我太习惯和享受一个人了。

中学,家里做生意,虽然算是另一种留守方式吧,每周在学校上学,到了周末就是一个人坐着汽车去找爸妈,那时候车费真心不便宜,没有统一售价,基本上都是私人客车,所以每个周末来回差不多30多块钱,要是过节估计能差不多50,而且周末回家大多也是吃的最好(每周末我爸都给我做糖醋排骨辣子鸡蹄花汤各种我爱的),然后返校都会背一堆喜欢的蛋糕面包和水果牛奶啥的回学校(那个时候我也贼能吃,牛奶每天可以当水喝,面包蛋糕那时候每天都要吃,还不是正餐),虽然每周末来回路上累但是总是很幸福,没有像别的留守儿童那样可能至少十天半个月才能和父母相聚。

但我家还是很普通的农村家庭,也没啥钱,只不过我父母是倾注了所有的爱到我一个人身上,我母亲的概念就是一定不要离我太远(我从小就清楚家里条件,所以我也从来都是别人口中别人家的乖孩子,可能也是因为被保护的太好,才会晚熟直到这两年)。身边也有很多同学就是影片里这样的家庭,所以非常能感受得到影片里表达的心情,面对家庭和生活,那个时候真的是很多人都无法不得不二选一,虽然现在有句话老是调侃“成年人做什么选择我都要”,但是那个时候生活逼得很多人不得不做选择和放弃,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始终还是会缺失一些东西。初中有个同学,父母不在,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结果有一次重感冒,可能发烧的太厉害了,在家休息的时候,想喝水,结果拿错了搁电视机旁的敌敌畏,喝了后去抢救没有抢救过来,那是我第一次这么切身近距离地感受到身边同龄的孩子离开人世的心情。前两天还好端端的一起上学,突然就没了,他的父母才是最悲痛的了,就因为这样的感冒失去一个儿子(还是独生的)。

然后让我感受到差距的是,大学我们看电影还是纪录片来着,有一段是一个留守儿童趴着石头写作业的场景,而我身边竟然有同学特别惊讶的质疑“假的吧,现在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家庭”的时候,我才明白,有的人出生的环境,他就没法明白别人的生活。

……也不算影评了,作为一个没有文采的人来讲,我也写不出什么影评,只是看完这部电影深受感动,想起来好多小时候的事情和以前经历的一些感受,碎碎念了又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