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后,纸飞机飞出窗外,孩子们的歌声透过窗户为马修送别。沐浴在阳光下,看着一双双挥舞着的小手,地上的那些发自肺腑的告白之言与最为真诚的告别,对于马修而言,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池塘之底”的孩子们被当时的人们用单一的标准要求,被条条框框束缚着,是大众所认为的“问题少年”。可校长用极为苛刻的方式管教着他们,这给他们的心理上以及生理上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性,但校长粗暴武力的,对待机器一般的行为不断地阻断了他们心中的纸飞机飞往窗外。马修老师的到来,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束灿烂而辉煌的光,即使最终这束光暗淡了下去,但孩子们的心中已然聚起了属于他们的阳光。

在影片的最后,叛逆少年蒙丹以极端地纵火来报复校长对他的冤枉,马修也因此被辞退。校长禁止孩子们送别他们的学监,于是他们选择用歌声与纸飞机告别马修。这个清晨,马修是否能够留下已经没有关系了,在那个春天,马修用自己的爱打开了“池塘之底”的大门,让这群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马修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真正的做到了因材施教。当马修老师听到了孩子们取笑他的歌声时,他看到了这群所谓“劣迹斑斑”的孩子们的潜力。所以他选择用他的老本行——音乐,去教育这些孩子。哪怕是最五音不全的孩子,都被他任命了一项神圣而重要的工作—乐谱架;最为沉默,淘气的皮埃尔也在马修的循循善诱下,加入了合唱团。每一个孩子在马修老师那里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群饱受人们偏见的孩子,开始感受到自信与乐观。在音乐的魔力中,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关爱。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成长期,他们都渴望着得到爱与尊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期望着获得理解与关爱。校长残暴高压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饱受痛苦,一扇铁门锁住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马修的到来无疑打开了“池塘之底”,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外界的联系。

这部时隔18年重映的电影敲响了警钟,在教育上,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关爱呵护他们,才能够彰显教育的意义。

“你可以给予孩子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