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一下一个月前看过的电影的影评,同时Mark和战友一起看的第三部院线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和战友交流了一下,当时我提出疑问:性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不乏骇人听闻的,为何这个故事从这样一个伤害相对较小而非更严重的恶例中取材? 他认为这正是本片的主题,即性同意,因为恰是私人领域、肉体伤害没那么严重(未致残等)的案例才难以断案,严重的案例反而容易了。

我认为这自然没有问题,但同时,身为女性,我也认为将这种过去常认为是“小恶”的行为昭示出来、严肃讨论,反倒是一种深刻的反省和声讨。这种声讨,当然一方面是对“性侵犯忍无可忍”的直抒胸臆,但另一方面,它针对的是一种自负(arrogance)的底层逻辑。

浅层来讲,如果仅在极端的恶例中呐喊,那么非极端的情况便被认为不重要,而在这些情况之中,受害者可能同样经历了严重的身心伤痛。但更重要的是,无论伤害程度大或小,加害者似乎有一脉相承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自负。

自大自负是一种人性的弱点,甚至不见得有性别之分,但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的故事中给了它一个具有性别色彩的名字叫“父权(patriarchal)”,除了性别,我们也可以在其他领域范围内找到同构——人类中心、种族中心等,它们的同构性在于,主体把自身放在一切、其他人的前面。

以自己为先是一种争夺利益的本能,或是一种基于权力优势的优越感,但无论蛮横地强取豪夺、还是据高自傲的有恃无恐,主体都对他人进行公然的践踏、侵犯、伤害。这就是为何自负不可以被豁免、搁置,因为它正是大多数伤害——若不是绝大多数、甚至全部伤害的来源。

与自负相反的是“尊重”。所谓尊重,其实就是坚定认可对方与自己的完全平等。这意味着不论丛林法则告诉你你有多么便利地去攫取利益、快感,你都不为所动,像捍卫自己的那份权益一样捍卫对方的权益。

可想而知,尊重的能力有多么难能可贵。但这不就是我们构筑共同体的奠基石吗?我们需要尊重,因为只有换位思考的尊重才能保证公正,才能避免霸凌。当你认为这种尊重只是“小善”而不为的时候,你也在允许他人践踏自己——无论是排队被人插队、工作机会被人挤占,还是受到性别、外貌、性取向等方面的偏见而被排斥,还是更大的族群、国家、民族遭到霸权方的非难。

我不认为丛林法则是正确的,也不认力量优势、传统、便利可以成为理由。如果我们想让世界变得更宜居、更幸福,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追求一个更优的共同体原则,那就是对他者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权力结构上是自上而下的,这意味着,尊重的对象几乎总是在力量上小于等于你的。但要知道,权力结构总是相对的,我们总是处在相对弱小、也是相对强大的位置,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被强权践踏,那么我们首先要自己放弃对他者的掠夺和剥削。

这就是为何,男性应该为女性声讨侵犯、呼唤平权拍手称道、给予支持,因为平等、公正、尊重是所有人的诉求,而它的成果也将人人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