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touzihub.com/book/1414.html

特朗普2.0的贸易战开打后,世界格局又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于是我想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有幸邂逅了2010年央视制作的《贸易战争——500年全球贸易进化史》。看完之后,收获颇丰,记录于此。

纪录片一共分为5集: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自由贸易 大旗易主自由贸易 谁主沉浮全球化的爱情与阴谋多极化的时代变局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

15世界的欧洲崇尚重商主义,黄金白银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成为整个欧洲的普遍共识。自然而然地,各国都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来保证贸易顺差,让白银持续不断地流入本国,因此整个欧洲贸易壁垒重重。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开辟新的市场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如何开辟新的市场呢?1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游记》给了欧洲人无穷无尽的幻想。

想要达到理想的东方就必须克服对海洋的恐惧,因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也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葡萄牙率先启程,1460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带着船队穿过非洲最南端达到了东方。此后葡萄牙与沿途各国签订贸易协定,牢牢控制了从欧洲、非洲到亚洲的海上航线。

...

葡萄牙的崛起让邻居西班牙分外眼红,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的赞助下,哥伦布承载了寻找新航线的使命。后来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全球贸易的最开始靠的就是冒险精神、暴力掠夺以及航海技术,而这一切并没有形成好的商业模式,导致葡萄牙和西班牙经济逐级落后。资本永远是逐利的,世界需要一种更先进的商业模式来满足人类对利润的超额追逐。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横空出世。股份公司、融资、信用、银行股市、保险业、期货的概念都形成在这个时期。靠着集中力量办大事,并通过先进的金融制度,荷兰迎来财富的爆炸增长。

英国同样不甘示弱,但是它采取了最简单粗暴加卑鄙的手段,那就是抢。英国女王亲自招募海盗在全世界抢劫。这使得西班牙非常恼火,爆发了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讽刺的是英国居然下克上打败了西班牙。后在后来的与荷兰的三次战争中,英国同样占据上风,海上霸主来到英国坐庄。英国同样继续遵循重商主义,鼓励出口、打压进口,保持贸易顺差。

按照历史规律,应该还会有后来者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但是英国的命实在是好。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和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利,封建专制的君主统治结束了。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迎来了工业革命,国内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大量的商品堆积让英国人束手无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制定了新的秩序——自由贸易。英国逐级进入零关税时期,英国就此起飞,成为了世界霸主。

...

自由贸易 大旗易主

英国和世界各国通过外交手段降低关税,而外交手段之一就有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忘记的屈辱历史,而战争的爆发原因正是贸易逆差。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源源不断进入英国,但是彼时的大清却不怎么买英国的东西,大量白银流入大清国库是英国人无法接受的。

就在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太阳开始悄悄倾斜。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这次站在世界前沿的是德国。为了避开与英国这样的工业强国的竞争,保护德国的新兴产业和幼稚产业,德国宰相俾斯麦采取了李斯特的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的发展模式,1879年,德国推出了增加关税的政策来巩固德国地主和重工业主义者的利益,史称铁与黑麦的联姻。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崛起,同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世界强国之间逐级竖起贸易壁垒,自由贸易香消玉殒。工业强国之间的摩擦、冲突和矛盾不断加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美国依靠一战迅速发展,完成了债务人到债权人的转换。

1929年美国进入大萧条,胡佛在1930年颁发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来保护美国本土企业。其他国家也纷纷增加关税来还击,后来世界各国开始让各自的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贸易战、关税战、货币战此起彼伏。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又重新竖起了自由贸易的大旗,开始取消贸易壁垒,史称罗斯福新政。而日本和德国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走向了军国主义。此后二战爆发,美国再次成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了一次霸权转换,世界经济的霸权从英镑转换为了美元。美国为了消化战争期间的产能过剩,急需向全世界推销美国商品,自由贸易再次大行其道。

从历史经验来看:

弱小到时候需要国家保护,需要贸易壁垒;
强大了就需要自由贸易;
相对地,别的国家崛起,自己衰弱的时候,又需要贸易保护。
这就是贸易战争的规律。自由贸易,谁主沉浮

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二战后自由、多边的贸易体系。

苏联的崛起让美国感到不安,为了抑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1947年,冷战开始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关税武器再次来到舞台中央。为了制衡苏联,美国扶持了日本和德国。不对称的合作战略,美国同意这些国家的产品畅通无阻的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又允许这些国家保护自己的市场,让资本主义经济在日本和西德迅速开花结果,以此防止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

日本的崛起反噬了美国的经济,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进入美国,侵蚀了美国本地企业的利益。美国人不干了,要求日本也打开本国市场。1960年4月,日本内阁发布《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计划3年后达到自由化率80%。为了避免本国企业在开放中受到冲击,1960年日本制定了扶植企业经营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减企业20%的税率,将设备折旧年限缩短四分之一,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按市价发行企业股票,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凭借着的政府扶持和低廉的生成成本,日本的钢铁、汽车、石化、半导体等产业在开放经济中迅速崛起,国际竞争力无人能敌。

...

当第二次石油危机让日本汽车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美国再也坐不住了。1985年的广场协议通过控制汇率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方式促进美国产品出口。日本的出口业几乎被摧毁,跨国公司纷纷从日本撤离转向东南亚国家。出口不行,内需来凑。日本施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双松政策组合。这种的大放水让日本楼市三年涨了两倍,股市暴涨。而最终经济泡沫破裂,GDP增速从10%+滑落到负增长。贸易战通过汇率这个武器转变了宏观经济问题。

而西德呢?美国同样资助了德国来制衡苏联。德国经济也是快速发展,但和日本入侵式出口贸易有着天壤之别。联邦德国通过分散出口商品种类、向尽可能多的国家出口、出口的同时也大量进口该国家产品的三种主要方式,避免的像日本那样的贸易摩擦,也避免了贸易制裁。广场协议同样让德国GDP大幅回落,但是和日本迥然不同的是,德国没有降息来大放水,利率依旧维持在广场协议前的5%左右。

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大水漫灌是一次性的,治标不治本,反而积累了经济泡沫,让日本经济万劫不复。德国和日本央行的大相径庭的决策,如此可见一斑。

全球化的爱情与阴谋

1945年日本投降,宣告二战彻底结束。所有新老帝国的殖民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独立浪潮,当他们取得了国家主权的时候,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参与世界贸易。
1949年5月,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的一份《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普雷维什分析了1876年至1938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他发现英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而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出口的工业品价格不断走高,而进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同样的初级产品在19世纪70年代所能交换到的工业制成品,到20世纪30年代只能交换到其中的64%了。普雷维什由此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普雷维什的理论影响了众多发展中国家。他们开始实行一种进口替代战略,首先通过关税保护和进口配额,并通过种种扶持政策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从而实现进口替代;其次他们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引发了发达国家的强烈不满。法国经济史学家保罗贝罗奇提出了与普雷维什截然相反的论点。他认为在1872年至1928年间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10%左右,相反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却稳中略降。在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支持下,一些亲西方的国家开始实行了以出口为导向的新战略,鼓励本国企业出口,并鼓励本国的出口企业大量进口国外的资本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同时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国际竞争力。

举个例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印度和韩国年增长率是4%,但60年代初韩国放弃进口替代政策选择出口导向经济后,1963至1972年年增长率达到9.5%,而禁止一切产品进口,埋头发展国内生产的印度在1965年至1981年间年增长率才只有3.2%。当你处于廉价劳动力而缺少资本和资源的局面,只能选择出口导向。

亚洲四小龙通过承接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不断获得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它们的贸易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爆发,拉美国家纷纷放弃进口替代战略而转向了出口导向。
当全球的贸易门槛大大降低的时候,资本必然要在全球配置更便宜的资源和更廉价的劳动力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自由贸易推动了跨国投资,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不断升级。1985年,一个叫莱特维的美国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经济全球化。东亚奇迹也不断印证他的观点。

在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的时候,一场全球化引发的危机正在悄悄来临。1993年比尔克林顿就任美国第42任总统,这时美国正深陷经济疲软,面临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并存的局面,为了解决困境,1995年4月20日,美国和其他七国联手共同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迅速升值。美元的快速升值使得全球大量资本迅速流向美国。东亚各国的货币和美元挂钩,美元的升值也同时带动本国货币汇率的升值,使得出口产品竞争力大幅下滑。短短几个月内,东南亚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引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中国成为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工厂,并于2001年加入了WTO,随着中国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又开始玩操控汇率的手法,让人民币升值,并提高关税打压中国的出口。

当市场和金融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外资手里,经济全球化不过是资产配置的噱头而已。

多极化的时代变局

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由此引发了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相关影视作品可以观看电影《大空头》。

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赤字不断扩大。按照传统贸易理论,当一个国家出现严重贸易逆差的时候,它的外汇储备就会持续减少,本国货币就会持续贬值,从而引发恶性通货膨胀。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是由于贸易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而发生的。但是美国不同,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以肆意印钱,让全世界为其买单,反过头来,各个国家再将美元换成美国国债,美元又流回了美国,从而做到高逆差低通胀。美国不断摒弃投资周期回报较长的制造业,转而投向回报更高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不断放大的金融泡沫最终通过次贷危机破灭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贸易保护也在逐渐抬头。回看历史,惊人相似。

2025年的今天,美元依然是货币的货币,美联储依然是央行的央行。但是美国的信用和霸权地位产生的裂缝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纪录片的最后,强调了中国要学习当年的西德,而要避免走日本的老路。

总体看完,收获满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相信中国永远行,但是真的需要花时间理顺我们自己的问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