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随便乱写的,更像是一篇自问自答,而非影评)

(凌晨随便乱写的,更像是一篇自问自答,而非影评)

(凌晨随便乱写的,更像是一篇自问自答,而非影评)

先说结论,作为一名理想的悲观主义者,结局给我的震撼大到根本睡不着,所以才在明天要早起的情况下依然爬起来写了这篇碎碎念。而之所以给四点五星,是因为抛开电影本身的质量、特效种种,我认为他最大的意义,在于《迷雾》是一个开启思考豁口的极佳作品。

再次强调,不是影评,而是一篇想到什么写什么的烂东西。

看了很多部斯蒂芬·金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但大多数都差强人意;就如同魔咒一般,当他的文字变成视觉,仿佛就总会差点意思。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迷雾》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这部电影很努力地还原出了怪物的模样,也尽可能地解释了人物动机,但总归有什么地方,我觉得不太对劲——

文字似乎总能引导我们去用遐想填补那些剧情和画面,那些社会问题和面对生死时的反应都可以在我们的大脑里完善深入:非要打开卷帘门的“乡巴佬”和一定要离开的“城里人”把大卫夹在了中间;极端宗教信徒同样是相信外头有怪物的“伙伴”;中学时最喜欢的女孩却以最丑陋的姿势死去;言语间悄然透露着红脖和Yankee的社会背景······作者一次又一次用充满讽刺意味的剧情逼迫着我们去思考,让我想起了《失明症漫记》中的那所破败的医院,最终也是走向了一个极端的统治生态。

那当这些东西被拍摄成影视后呢?当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直观的视觉呈现,当主动地想象变成了被动地接收,当可以慢慢思索反复拼读变成了快速跟着剧情走(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暂停然后倒退一部分重看,在电影院里更做不到),似乎叙述的思路就需要有一定的改变了。

刻意的冲突和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矛盾从来没有被解释清楚,一瞬而过的情感似乎除了彰显人性光辉外,也没了太多意义。所以在电影的前半段我频频皱眉。这些地方就是我扣分的最大原因。

我想《迷雾》可能就是想创造出血压不断飙升的感觉?就像之前提到的,来自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冲突会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暴露地一干二净,但是在这些矛盾下,我血压最高的地方并不是因为那个神婆——当然,那女的也让我很烦躁——而是一种对于愚蠢的根源厌恶。

是,人们慌乱起来,就会是这样的。但我厌蠢的心态在夜间虫子进攻时达到了顶峰:当飞毛腿大哥极速点亮了所有的灯,当可怜的三分熟Joe自己一个摔跤变成了火球人的时候,我真的很难形容那种复杂的情绪。

而在药房一战时,我看到老太太拿出杀虫剂和打火机的那一刻才终于意识到了:

在每个时代、每个宇宙、每个平行世界,乃至每个文明种族中,都会有蠢逼的存在。

想到这里,我忽然释怀了。

我从来不是一个对能力有包容心的人,我总觉得,聪明的人总是聪明的,愚蠢的人也总是愚蠢的,这是天生的。

但在这里,愚蠢貌似也获得了解答。

杨绛先生说过:“当我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我往往就不想。”这种精神俗称“摆烂”;而在《迷雾》这样的作品中,想不通的问题被无限放大,摆烂精神随即也被无限放大。似乎放弃自主思考变成了最佳选择——我想不通,所以我干脆相信这是神的旨意;我害怕后果,所以我干脆上吊自杀;我不明白这是谁的问题,所以我甚至需要将一个我从小到大都认识的人扔出去献祭。

当然了,我没有说杨先生也是这样的人。她就如同那个爱在日记中摆烂的胡适,或者托尔斯泰,在短暂的叨叨后,总能创造出旷世作品。但有些人却不同,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同——大多数人,他们,算了,用“我们”会更贴切,毕竟我或许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坚定的内心,没有成熟的自我,在绝望中,会从内心深处相信,放弃自己的大脑和挣扎,便是最好的选择。

但也因此,我们需要有人时时提醒我们,思考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有小说、影视、各种各样的作品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愚蠢的人,但那个人不能是我们。

我始终厌蠢,始终刻薄,始终会被这些作品中的行为搞得血压飙升,但我也会始终尝试告诉自己:

保持思考。

神婆有句话是对的,不要去否认自己的错误,不要轻易把手指指向别人。

自大,谎言,吝啬,尖酸······这都是我。

我不应否认我的厌蠢,不应否认我的偏见,不应否认我的傲慢,亦不应否认我对希望过分的执着。

是的,哪怕结局如此绝望痛苦,哪怕大卫亲手杀死了所有爱的人、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哪怕他做好了死在怪物手底下的准备,我依然不愿败给与生俱来的悲观。

因为那样,不就是败给那团早就散尽的迷雾了吗?

每个人在困境前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些人会懦弱,有些人会反抗,有些人会在最后一刻爬回自己的舒适圈,有些故事终究看不到一个好的结局。末日尚未来临,我不知道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至少,我们能去尝试着,维护最后的理智。

······

以及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神婆死得太jb轻松了,应该再惨一点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