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来定义为什么发明作品,是为了产生出一部小津那样的作品。——维姆·文德斯
显而易见的,小津是文德斯的启蒙导师;但仅从此片是看不出来文德斯有对神秘东方文化的什么向往的,影片聚焦的是现代东京城市生活与小津亲友访谈。由此大谈特谈文化的朋友可以消停一下。
文德斯真正寻找的其实是小津的影像风格;传统的、静止的、有着淡淡忧伤的、尽可能少主观介入的影像风格(这些特点在文德斯本人的电影中也可以大量看到)。但是这趟东京之行文德斯并未找到小津影像中静静的东京。而是一个繁华而浮躁的东京。
文德斯是失望的。为什么失望,影片两处可以见到一些表达:
第19分钟旁白:愈是真实的东京,愈让我感到迸发出的冷淡、无情、压迫。这种甚至是野蛮的影像冲击着我从小津电影里了解到的温情、整齐的印象。也许那再也不存在了。
与影片整体叙说的克制风格一对比,此处显然是有一些批判意味的。也许真的有文化变化的因素;但初到东京,文德斯可能开始明白,小津的影像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他的执念可能只是单纯对于“形式化”影像的追求。
第二处是对蜡质仿制菜制作过程拍摄。对这一元素的拍摄篇幅比较长,大量食品的仿制化仍然可以看作电影形式化的过程。也暗示出真实东京与理想东京的区别。
第三处是从御用摄影师厚田那了解到,小津不喜欢实地拍外景戏,即使有也是很快完成,能避免就避免。这里展现出小津对形式化的极端追求。文德斯了解到的影像世界是小津偏居一隅完成的,它只能存在于影像世界中。
文德斯一定是失望的。不过他又要遵循年轻时“启蒙导师”的理念,不能太过主观介入。既然现实找不到,就隐忍克制地在开头结尾借用了《东京物语》片段。影像,终究只能是影像,不是现实。
此时他口中的小津安二郎其实已经高度符号化,成为日后他心中“终极影像”的标准答案。
这边引用My Chemical Romance(我的化学浪漫)乐队的单曲《Disenchanted》里的歌词作为结语:
And when the lights all went out, We watched our lives on the screen.I hate the ending myself,But it started with an alright scene.
它唱了一个观念:你一直追求、信奉的某些观念,在某一刻你突然发现它是有问题的,而你已经为了证明它而耗费了青春,可这时又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