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青春》
看王兵的纪录片时,我那被文化工业洗劫了的大脑,总是在“等待”一个转折、一个批注和一个揭露。等着等着,终于知道它们是不会来的,自由的意识便生长出来。
在现实里看是本来的真实,是不断流逝的时间里发生之事;在纪录片这样有人为剪辑痕迹的艺术影像中看,则是一种延宕,是有意的真实,即制作者所理解的真实。影像里的时间太宝贵了,所以我看王兵的纪录片总有一种感动,因为他允许一切发生,摄像机在“宽容地”看着面前的一切。换言之,他不使用剪辑技巧来刺激观众的神经,如果观众内心受到了震动,那完完全全是出于影像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他让渡出了导演的权力,表现出对自己所关心的个体更多的尊重,也表现出对观众多元解读空间的支持。当我们看《青春》的时候,很难会有被“操控(manipulate)”的感觉,也不会有文化工业中被“生产(produce)”出来的感觉。不过,这种特点的反面就是:不被导演牵着鼻子跑了,便搞不清他想要表达什么。但因为不同观众观影的目的和喜好不同,这个问题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批评《青春》里的片段都是挑选过的,一方面所有的纪录片都绕不开这个环节(就好像批评质性研究没什么代表性一样),另一方面我认为王兵拍的是个体,不是群体,这些影像本就不是为了“呈现中国青年纺织工人的典型命运”而存在的,你看,它只是在表现这一群人罢了。
2023年7月30日,L抱着极其简单的想法来到这里:想到喜欢的导演片子拍摄地看一看,走过摄像机可能走过的地方;四年了,这里怎么样了呢?以下是L拍摄的一些影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青木瓜”,更多影像可前往公众号观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