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朋友让我在三部影片里选的时候,我有些犹豫,我看到日本题材就下意识退几步,那种带有民族特性的气质,有时候让我感到害怕。

头发缠绕的优柔,人性里笑着变态的作恶,《告白》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但出于它的名字,台风,我还是选择了它,台风那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应当是可以冲刷走许多的,特别想在电影里看到台风的一席之地。

当黑暗的镜头逐渐展开,我忍不住去看了电影的时间,果然是老电影,1985年的。黄皮肤的人,无论中外,过去的人都有一种蓬发的冲动刻着时代的印记,和当代的人大不相同。

喜欢电影把地方放在了乡村,白蓝的云和低矮的山像极了宫崎骏动画里的场景。按道理我看这种画面会感到不适,会让我有种梦核即视感,但演员选得都很好,特别自然,分享感冲淡了观感。

特别喜欢镜头里的树叶拍打,狂风掠夺所有,飞也似地从窗外驰走。

但教室里没人在意风声,都在吵架,老师学生都吵。

但正是那种无从分心去关注风声的状态,恰是比背景风声更嘹亮的生力,我们把这些看作寻常,不知道这是台风的前兆。当我们了解它时,我们已经不是当初的我们,人一次只能踏入一条河流。这就是不可追。

电影里有同性恋情节,也有没完成的强暴(我认为是),但这种情欲象征放在一群学生身上,并不色情。有时候她们不知道那代表着什么,不带勾引,不带掠夺,浅浅的碰撞,特别懵懂的情绪。她们寻找情欲的好奇,与看一株草、一只狗没有区别。如同一座泥塑,耳目鼻都封闭、都混沌。

云太高了,对于学生们来说,陌生的世界就是遥远的天边,野草长满钝钝的山坡,杂乱无秩序,我们怎么苛求?

我有一次和朋友说,人越成熟,即越本我,越自我,我们了解世界运行规律,我们了解人情事故,所以有一股“浊气”,而那些稚嫩的事物,她们还是清甜的。

但是后期的剧情,让我有点迷茫,导演在少年少女的纯真里加了很多别的“调料”?暴雨隔绝,少年少女脱去衣服,兴奋到仿佛多巴胺掌握了全部,在封闭的教学楼里狂舞,其实让我有点不适。在想,高兴到忘乎所以算不算一种邪典呢。

而且导演很少给特写,以至于我分不清她们也看不见她们的情绪,人也许生来赤裸,但那些远离人性理智的行为让我害怕,比如陷入残暴、性欲。

但三上还是保持冷静,也许是因为他被排除在了情欲萌动之外,他感到迷茫和被排斥,所以他思考哲理生与死。在长长的镜头沉默里摆着桌椅,最后一跃而下,倒栽葱死在台风遗留的泥水里。

这部影片,到最后没有让我保持心情愉悦,但它真的挺特别的。虽然带来的不全是正面情绪,但它是一部好电影,所以我给五星。

希望能有一部电影,可以再带给我台风的元素,江水,黑伞,前调的台风。我更喜欢山雨欲来的水汽味,把信息写在女性翻飞的头发上。

台风不该介入人,它那样无情,只顾着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