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刘伟强要拍一部灾难大片了,哦,不对,是刘伟强衔命要拍一部抗灾大片。
上一次交给他干这样的活那部,叫中国机长,说的是川航那个英雄机长的故事,硬是给他拍出了平淡无奇的效果。
这一次交给他干的这活,还是大叙事,可以冠名中国二字的。
注册过公司的人都知道,冠名地域的大小,代表的权重有多不同,你搞ISO,就只能冠命东莞,你腾笼换鸟,可以冠广东,产业升级,就可以冠中国了。
战狼那么牛逼的电影,都没有冠上中国二字的殊荣,可想而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就是在给刘导压担子,信任。
刘导生也逢时,领导信任,这么大的活,放着几大国师不用,就用他。
刘导生也不逢时,拍中国机长也好,拍中国医生也好,都有圭玉在前,萨利机长,传染病,流感这样的经典电影都摆在那里的,是骡子是马蹓一下立即就会穿帮。
好在刘导这电影,没有票房压力,属于指哪打哪的任务型作品,只要不脱靶,就是十环。
关于武汉的疫情,其实并不需要一部大投资的电影,因为微博上有个叫蜘蛛猴面包的网友,早就在疫情当时拍了一组Vlogs,把全国人民感动得鼻涕眼泪流一地。
那组Vlogs就叫武汉日记,从封城那天起,一直拍到解封。
博主拍下了封城期间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当志愿者接送医生上下班,帮患者送药,和朋友戴着口罩吃年夜饭,和各行各业人士的访谈,每一个镜头,都让人无语凝噎。
这样优秀的记录片,却终未入到宣传的法眼,实在是可惜。
所以如果你看《中国医生》抱着欣赏艺术的心态,早点熄了那把火,如果抱着研究的心态,我不信你还敢说三道四。
真的,这就不是一部电影,也不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锅大杂烩,或者说是一部洗刷刷。
许多的历史性事件,都不会呈现,许多的功勋性人物,也没有踪迹。
但是我们仍然知道我们要感谢那些曾经为武汉,为湖北拼过命,所有的中国医生,尤其是那些在抗疫中为我们牺牲了生命的医生,虽然电影中并没提到他(她)们,但他(她)都有名有姓,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她)们:彭银华,江学庆,李文亮,廖小霞,柳帆,刘智明,林正斌,许德甫,黄文军,夏思思,红凌,肖俊,张军浩,邱飚,刘筱娴,段正澄,左汉文,王兵,吴忠泽,崔靖,梅仲明,朱和平,陈清山,阮惠芳,张抗美,周宗德,邓林….
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再来看这部电影,这么惨烈的历史,没有了亲历其中的体验,他们心中再不会有一丝涟漪。
什么意思?作品没有生命力!
那些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在一部以抗疫为题材的大片中,怎么少得下去他们?
央视画面滚动游街的那八个人!
八十多岁老院士人传人的大声疾呼!
香港病毒学家管轶的十倍起跳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八方来援捐赠!
眼科医生的死,发哨子的人,中南派出所头上的锅,省市同时换帅,这些大事件,竟全没有了踪迹。
还有太多太多的瞬间,值得记忆,敲锣女,方舱少年床头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女作家的日记,华中科大的巨星接连殒落,丈夫缴不起费签字放弃怀孕妻子一尸两命,脑瘫儿家中饿毙…
OK,你可以说咱这是拍的医生,但以上好多人,也是医生,中国医生,怎么能少得了他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么大的悲剧,真的不适合拍成庆功大会。
从艺术上说,有正面,就有反面,活生生的蔡书记和彭院长,就是典型,可惜也是连提都未提。
是的,中国在抗疫上,取得了空前成功,但人民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更值得大书特书。
电影中最不经意的一个小镜头,却暴露了社会最血淋淋的真实。
金仔冒着被感染风险出去送快递的动机,就是他怀着侥幸心理“赶紧给儿子挣奶粉”。
最正能量的电影,在这里置入了最负能量的现实。
给医生唱的礼赞,却顺手给了鼓励生育三胎一个最响亮的巴掌。
这才生一胎,就要当爹的拿命去换奶粉了,谁TMD还敢生二胎三胎?
中国的抗疫成功,中央统一指挥功不可没,但这个电影这种腆着脸的表扬法,直接给了张涵予的胸章99.9个镜头,被表扬者都耳热面红吧(此处管虎应是被虐成狗)。
中国的抗疫成功,还成功在中国有全世界最听话的群众,最任劳任怨的工人,最勤扒苦做的农民,最自力更生的民工,关着失业大半年,都没有向国家伸过手(此处哪些乱发钱的国家情何以堪)。
电影里当武汉解封时,外国专家问把一千多万人关在家里,你们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们是集体主义”。
对,因为我们是集体主义, 我们在抗疫上更容易令行禁止。
广东阿嫂那个“我不理,我要保住份工,我要做份工到退休”的视频,有几个能体到其中的心酸和无奈。
和新加坡那哥们“喂,三点几了,饮茶啦,做卵啊做,老板又不疼你”是如此鲜明的对比。
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疫情之后,请把体面和尊严的生活还给个体。
做为湖北人,关于疫情的记忆,痛彻心扉!
我曾经在疫情期间每日更新疫情信息,可惜留在公众号的文章,比方方还惨,十去六七。
但这一篇还保留了下来,也许把她们拍出来,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更能留下历史的记忆。
他们,没能等到春天来临
2020年2月16日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只是,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有些人,已经不在了。
梳理了一下最近看到的悲欢离合,心已经痛到滴血。
这是些特别悲伤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人,都不是单独离开,他们,阖家在另一个世界团圆。
1. 倩倩
凤凰网的微信公众号“在人间”从1月24日开始有一个系列的疫区映象日记,采访对象全是疫区中心的普通群众,其中1月28日那篇叫“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文中的主人公化名叫倩倩,记者联系上她是腊月二十九,当时她的父母被隔离在不同的医院,母亲都严重,父亲轻微,哥哥也确诊了,但医院不接收,自己在酒店开了个房间隔离。
大年初一中午,她给记者发了微信,哭着喊:“我没有妈妈了,我没有妈妈了,我该怎么办。”
文章是倩倩口诉,记者整理的。其中有几个细节,直扎人心尖。
妈妈去世后,殡仪馆的人不允许家属进去,倩倩和哥哥只能确认了运妈妈的车后,跪下,向着车子磕头。
旁边还有三四个男人,也在跪着哭自己的亲属。
妈妈的感染,传染了爸爸,然后又传染了哥哥和嫂嫂。
哥哥是在妈妈确诊的当晚九点独自去医院检查的,直到凌晨三点半才回来,他也确诊了,怕传染家人,就在车上睡了一夜。
爸爸的检测报告出来了,他告诉倩倩是阴性,但是他拒绝倩倩开车去接他,说看错了,是阳性,父女俩各自开着一部车,并排停着,怕传染就用电话交流,女儿把买到的一瓶酒精用花露水瓶分了一半给爸爸,然后父亲就再也不允许女儿去看他了。
1月24日,嫂嫂阻止倩倩去给妈妈送手撕面包,要是我们家五个大人都感染了,6岁的孩子怎么办?倩倩哭着说,我也发烧到三十七度多了,嫂嫂立即就崩溃了。
那天武汉宣布封锁过江大桥,当倩倩开车送面包到哥哥酒店,让他给妈妈送去,回到桥上,她打电话给哥哥,问他在哪里,他们俩竟然就在一座高架桥的上面和下面,那个时候正好是零点,她说,鼠年来了。
最后,她说,也许我们一家很快就要团圆了。
2. 常凯
“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永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2月14日,常凯给远在英伦的儿子留下遗言后,撒手人寰。
同日下午,他的姐姐也追随他而去。
12天前,他们的慈母去世。
17天前,严父去世。
他们都是新型冠状肺炎的被感染者。和在武汉的众多被感染者一样,由于医院早已人满为患,他们至死都没等到收治的病床,全部死在了自己家中。
常凯是湖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影视部主任,他的故事,被他同学时的下铺兄弟2月15号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导筒。
大年夜,常凯一家本来在豪华酒店预定了年夜饭,但是由于武汉封城,聚集性活动一律取消,他们一家子就在家里吃饭。
这一餐是常凯自己掌勺,父母和妻子一共4人一起吃的年夜饭,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唯一美中不足是在英国留学的儿子并未返回,然而这却成了不足中的万幸。
次日是大年初一,老爷子发烧咳嗽,呼吸困难,送至多家医院均无床位,只好回家隔离自疗,仅仅过了三天,老爷子没挺过来,那一天是1月27日。
而更加不幸的是,照顾老爷子的母亲和常凯夫妇也被感染,一如父亲当初送院无床,被感染的三人多番奔走求术就医无果后,都只能回家自救。
2月2日,其母逝世。
常凯的姐姐也被感染,2月14日,姐弟相继在同日去世。
留下被感染的妻子独自一人苦苦支撑。
上帝啊,请别再带走她。
3. 晓杭
被全网封杀转发的晓杭日记,其实只是她在豆瓣上的说说。
记录了武汉封城后,她和家人相继感染新型冠状肺炎的全程。
这些让人读过就崩溃很短很短的说说,有时只有一句话:
“妈妈走了,别回别赞不想回复了。”
“爸爸,我把你也弄丢了。你去找妈妈,然后等我,我们一起回家。”
“我好害怕。我也感染了。”
4. 柳帆
她叫柳帆,是武昌区梨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室的一名护士,今年59岁。
一个叫“天天”的微信用户朋友圈在情人节当天发布了她的故事,还把她的名字写错了。
后来这条朋友圈被用户名为“李不白的备用号”在微博转发。8个小时后这条微博被“绵阳网警巡查执法”辟谣,叫境外势力不要带节奏,说柳凡离世为实,但其父母情况并未在网上曝光。(后来证实柳帆即常凯的姐姐,跟妈妈姓)
接着武昌医院官博也发布了相关说明。
医院未说明她家人的情况。
进一步的信息来自知名大V“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她表示信息来源于柳帆医院的医生。
知名作家方方也在她的日记中提到了这事,并说明了信源是微信公众号医学界发表的文章“一个叫柳帆的武汉护士,殉职了”。
5.华科大
科学家的摇篮华科大在这个春天尤其不幸,短短一月痛失多位重量级的学者。
已经公开讣告的有生命科学院的楚天学者红凌教授,机械学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伽马刀发明人段正澄教授,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著名器官移植专家林正斌教授。
在“华工男”公众号关于段正澄教授的追忆文章下的第一条留言,来自他的女儿: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没有一个春天,能再等来他们。
丽莎悲愤的留言,令人感到悲痛的同时,却也浑身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