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拍得用心,但一般,大致介绍了阳明先生的一些经历,但对于他的立身之本的心学理论却一带而过,没有深入阐明。

关于对王阳明的认识,最早来自于初中时的政治教科书了。只记得对王阳明的心学定义为主观唯心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唯物主义,当然对他持批判态度。后来读了阳明先生的书,看了有关于他的纪录片,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也读了很多其他哲学家的论著,才发现,其实很难粗暴的去评价一套哲学体系的对错。真理的反面也有可能是真理。只是不同学说运用了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只要逻辑自洽,都是揭示宇宙或者社会运行规律,规范人的行为和操守。

我们对于阳明先生最初的印象来自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记得当时在课堂上,老师对此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老师说,你不看花时,花依然存在,客观物质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青少年时期的我们认为老王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还枉称是一代宗师。其实是浅薄无知的我们片面机械的理解了老王深奥的思想体系。老王的关键字是“知行合一”,大部分人都没有理解正确,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意思。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两码事,所谓“知行合一”基本意思是,知和行是一体的,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生共死的,不可能先知再行,也不可能先行再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阳明先生不是说你不看花,这朵花就真的不开了,而是你不看它,他开或者不开,对你没有意义。只有你看它时,它的盛开才有意义,你才有对花开的认识。从阳明先生的哲学观来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就是说,只有你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你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举个例子,你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知道很多对抗压力的办法,但等到真正某一天,你遇到了挫折,遇到了打击,你依然垂头丧气如丧考妣,这就说明,你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那些心理学知识,你花力气学的那些理论并不为你所有,你都是白搭,浪费时间。只有你面对这些压力和困难时,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积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哪怕你并没有接触过理论知识,你也是有真知灼见的。这才是“知行合一”,唯一的学习方法就是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学习和检验自我。

这只是我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粗浅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阳明先生最可贵的是他用了自己整个人生来践行了他的理论。他在科举落地的时候,他的蒙受不白之冤被廷杖的时候,他被刺客追杀跳入钱塘江的时候,他在龙场艰苦条件下和百姓共度风雨的时候,他遇到宁王叛乱征兵镇压的时候,他不留恋功名授业解惑的时候,最后他直面死亡时的此心光明,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在践行着“知行合一”。阳明先生的理论根子上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但他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学的方法,弥补了儒家对于生死观的空白,终生修行,实现儒家的圣贤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