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很厌恶以“价值批判”的方式看电影,“价值批判”简而言之,就是“三观”,就是你以为一件事符不符合道德或是某种功利意义上的价值,后者就例如说:我看电影是为了让人生变好,让心情变好,因此“阴暗”“沉闷”的电影我就觉得很没意义,你看电影不为了人生价值不为了心情还能为什么?

……老生常谈,其短视之处,相信都多少了解,但这在很多不能扯开衣领摆好阵台大辩一通的时候,还真有点无敌的意思。你不认同道德的高地,岂不是要站在道德的对面?于是你被迫从这种二元游戏中起步,你要怎么讲呢,先定义道德;还是干脆人身攻击“你懂什么道德”,互泼脏水;总之挺费事的。

而本片,我恰好想谈谈其价值上的事儿。谈到励志,再触及“垫底生”上名校,在平时的语境中总是避不开“鸡汤”这么一个词。鸡汤是什么意思呢,鸡汤往往被视作一种短期的兴奋剂,也就是并非可靠的。

但就我的观感而言,本片反而结实饱满得远胜一众看起来更疏远价值议论的文艺片。

其一 ,有个原型背书,不管你信不信,事情总是发生的,可能发生基本就意味着可能复制。

其二,本片应该没多少说教内容?

其三,也就是我刚好要说的,我认为正因为“有着辣妹似的少年时光,才造就了一年上庆应的奇迹”。

——其实再前面全是铺垫,原型背书管个屁用,成功人士一天吃一个苹果不代表你一天吃一个苹果就赶上他的努力了。原型不可能把自己的一生事无巨细地全写进书里,你也不可能就一比一地复制谁,而试问学一两个习惯、一两种思考方式、一两天斗志,不说完全没有营养吧,你觉得管多大用呢?

我认为鸡汤恰恰就鸡汤在他把“可能有用的东西”吹捧到“只要你也这样做了,就有机会”。如果尊重现实,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一个人是难以拆解的,而你也没轻巧到可以还原成一堆零件,我们只能给初具雏形的自己上点油,多点保养。

片中母亲对女儿的呵护正是这种保养,很多人议论到“母亲对女儿的温柔放任”是错的,而我要说“无论染发跳舞睡过课堂”都并没什么错,再怎么当刻板印象上的好学生,你最终也最多就是比考上庆应强一点儿,而考上庆应的女主原型在毕业后也仅仅是当了普通的婚礼策划师后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最终才在34岁再次翻盘。那么她24岁到34岁之前的人生完全是哪怕没上过学的人也足以在世俗幸福上超车的。

可两次创造奇迹的心理建设,是在辣妹似的时光里建立的,正因为有被母亲小心翼翼呵护着一个童稚的心,她才能不被“不可能”吓到,她才能一心一意。

《垫底辣妹》绝不是一部成绩功利主义的劝学片,沙耶加没有考上文学院,但她考上了自己更不擅长的政治院,这恰恰说明了自我完成远胜于精心计较成绩的一毫一厘。

这篇影评算是比较脱离作品的,尽管我认为影片的价值观就是这么开放,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体内容仍然在刻画一名“垫底辣妹”考上庆应的励志而戏剧性的人生,但三名没有试图拯救自己成绩的闺蜜、放弃棒球的弟弟,在片中又到底担任着怎样的角色呢?真是一部“读圣贤书”的片子,恐怕这些人就该以女主的经历激励自己,纷纷改头换面迎考了……而我真诚地相信,即使是这些看似在“走歪的人生路”上的人,只要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就算读不上大学也仍然能把握住自我完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