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动画片是一个佛教冥想入门科普小课堂。
主角克兰西这个经典美国虚无主义小伙子代替观众由浅入深地走入冥想世界,首集到末集,正是普通人从摸索到开悟的过程。在佛教思想贯穿始终的同时,作者试图讨论它和基督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存在主义哲学、塔罗占星、历史、死亡、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让剧中画面充满小细节,比如卡巴拉生命之树上的质点和阿赖耶识之网上人类意识节点的重合,每集结尾主角开了松果体第三只眼就会掉出产道,等等。
———————
第一集克兰西描述磕药仿佛能让人进入空性的安宁之境,到后来发现性高潮也能达到这种感觉,最后领悟到死亡可以让这种静谧甜美的空性到达顶峰。
不过这三种方式做多了都伤身体…所以…冥想是个体会空性的绝佳方法。
如剧中所说,“冥想是为了死亡做准备的练习”。
———————
为什么要为死亡做准备?我最喜欢的第五集中给出了答案:如果没有觉知地活着,那么一世和一秒间将毫无差别。每一世结束时会称量心和羽毛孰轻孰重,心是小我的ego之心,羽毛是觉知鸟的羽毛,如果小我的份量重过觉知,将继续轮回,直到小我比羽毛还轻,宛如不存在。介时,时间也将不再无脑丝滑流淌,而是像切片一样一帧帧地呈现。
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无数个以时间切片的物质世界中不断穿梭,多数人把注意力放在时间上,以为物质是静止不动的,甚至活在对未来时间想象和过去时间的追忆中,而充满觉知地活在当下是在每个时间切片里关注这一刻物质的变化、物质世界与自身的交互、这一刻自己的感觉。这样可以充分享受每一刻。
———————
第六集像是实践冥想的方法论。
第七集特别有意思,像是教人怎么用冥想和觉知态度对待死亡。“尸体刚死的那几个小时反而最干净,病毒因为失去宿主而无法传播”,所以那时是和尸体待在一起的最佳时机,人可以借此感受死亡,接受现实。
最后一集探讨了为什么人会痛苦,是因为小我膨胀又狡猾,它食负面情绪为生,为了使它自己得以留存,不惜控制人逃避大我(即真正的爱)。正如第二集所说,小我会用谎言麻痹人类,让人以为健康的精神状态是无聊的,以为艺术源于病态的痛苦和羞耻感。小我被滋养起来后,人会滑向短暂的畅爽,这也是为何那么多人沉湎于悲痛和无力的生活难以自拔。
爱和小我是敌对关系,爱是温柔的、有力的、永恒的,在爱的滋养下,意识不生不灭,肉体死亡也无法阻挡。直面死亡会让人悲恸,不要逃避,在这种悲恸后藏着宇宙的爱。
———————
剧中对话让我不断闪回曾经看过的身心灵类书籍,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在每一集推进中愈发明晰:接受,放下,活在当下。
人生就是玩游戏,过段时间控制不同角色,为了防止对某个角色太上头,请时不时停下来感受你的游戏手柄握在手心里的感觉。
最后评价一下,晚上一口气全看完,酣畅淋漓,爱这部剧,打一万分。
致幻剂、高潮和死亡,不过是冥想的粗糙替代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