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相对传统的纪录电影。技法的使用与中国长期以来拍摄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有很大类似,包括使用导演旁白作为叙事主线。但这些技法在大银幕上展现的时候,电影感便不那么强烈,与(我心中的)纪录电影仍有一定的差距。弥补这不足之处的原因在于,电影本身选题极为独到,在宏大的抗战叙事和反法西斯叙事的母题下,一个同样发生在中国战场,却不属于(国共)任何一方的战争,却将中日英美四国共同牵涉其中。这是突破常规的一点,也是成功之处。如果讨论其结构,影片几乎工整的像是一篇公文。其解决的问题无非三个,沉在哪?为什么沉?在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第一个问题类似于序章,解决这个问题后片名在大银幕显现,标志着影片的正式开始。影片的主题即围绕后两个问题展开。在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时,影片则借助了时间这一自然顺序,按照战争开始,军官被俘,航船启航,美军击沉,战俘逃离,日军屠杀,渔民来救这几大节点展开。在这几个节点中,分别各自拓展,用不同叙述者的视角去回溯这段历史。而自然时间的顺序则用动画+旁白的形式作为展现,弥补了资料缺乏的弊端。
民族主义虽然也作为元素被展现,但并不突兀,也没有干涉到反战的核心母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渔民的行为是自发而非命令,这样发自内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才更能打动人心。回归到影片,怎么沉,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极容易解决。并且导演也已经解决,但是最后也最终极的母题,战争。他在这个问题前也无法解决。令人感慨,在采访幸存者家属时,一个家属说父亲不允许他们说饿死了,因为他们并没有见过真正的饥饿。战争远离我们生活已然太久,而今局势风云变幻,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在各处现身,嘶吼着呼唤战争的回归,未来何去何从,这会是我们必须担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