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一起追这部剧,一边看一边吐槽,“赵寻就不能拒绝吗?为啥这样啊?我不理解。”朋友沉默片刻,说道,“你不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赵寻吗?我们应该问成功为什么要伤害赵寻,为什么无视赵寻的拒绝……”

我愣住,突然发现自己在追剧时站在上帝视角的轻飘飘的一句吐槽,却是在潜意识里带着对赵寻的诸多苛责。细细想来,赵寻也不过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命运掌握在成功手里。面对上位者的权力威压,赵寻很难说出一个“不”字,即使是小声的抗议,也会被上位者自然而然地理解为“欲拒还迎”“欲擒故纵”的故作矜持。

...

再说回赵寻,一个典型的内向讨好型人格,不善沟通,不喜社交,却为了工作逼自己做一个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的人,她做错了什么呢?上进是她的错吗?换位思考一下,领导暗示有意培养我们,带着我们去酒局社交,难道我们会拒绝吗?再换位思考一下,职业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作为初出茅庐的职场菜鸟,事情发生在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真的有勇气和底气去赌去发声吗?
上司的威压是真,周边人的目光更是一把把锋利的剑。也许正是这些刀光剑影,才让不勇敢成为常态。

纵然赵寻的犹豫纠结和不够勇敢让她在整个事件里看起来不那么完美,但这个世界上压根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受害人”,总有人紧紧盯着受害人,试图找出“为什么是ta”的证据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
“ta不懂拒绝”
“咋不是别人呢?咋偏偏是ta”

但受害者就是受害者,这一点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面对伤害时,能够勇敢发声固然值得敬佩,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苛责有片刻不勇敢的人,这世界歌颂勇敢,也应该允许有人有片刻的不勇敢和懦弱。
我相信,赵寻终有一天会重新找到充满光的方向,我也相信,当舆论环境变好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勇敢取代不勇敢, 我永远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如果这部片子,能让大家对“受害者有罪论”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能鼓励一些人变得勇敢,我想,它就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