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看了点映场,看完之后草草的发了一个短评。
打车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想来想去,我觉得电影本身说的并不是很多,更想说的是电影之外的东西。因此,电影部分我简单的写一下自己的感受,更多的篇幅会围绕“真实事件改编”展开。
观影环境:不建议imax影厅,战争场面的音量差点儿把我送走…尤其是那几场突如其来的子弹和炮弹。我看过的imax场数不算多,这是第一部不推荐去imax影厅看的。当然,imax厅有好处,很多时候听不见身后给女朋友讲解剧情的男同胞的声音。
演员:像我短评写的那样,张译在电影中奉献了好多精彩的表演场面。第一次与白婳相遇告诉她章宁的死讯和最后开枪的独角戏尤为精彩。殷桃俺也是超级喜欢,嘴唇干裂,双眼迷茫的神态似乎成了我心中她最经典的形象。王俊凯的演技是一直进步的,但是和张译搭戏的时候气场还是弱不少的,未来可期。
角色:回去的路上,我心底一直在赞叹张译的演技,脑海中回想张译演的那些片段。随着不断的回忆,我发现张译这个角色似乎少了点儿什么!
在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在家和国之间做出选择的角色之中,舍小家为大家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段角色对家人的不舍离别、痛哭流涕的情节。主角在经历了一番挣扎苦闷、崩溃碎裂之后,毅然决然的为了大家前行。
在这部电影之中,这方面的塑造是反高潮的。影片并没有在张译从大巴车上返回的时候插入这么一段,仅仅是一个之前死去的兄弟送的吊坠,仅仅是“临死之时”回忆与老婆的过往。
将角色放弃神性,回归人性。最后的一丝丝希望榨干,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赴死”,维护国家的形象!没有痛哭的爆发,平静的眼神给人更沉重的击打!绝!
回去的路上,我心中一直将这种讲述方法当做一个缺点。今早上打字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的更感动了起来。
俄罗斯轮盘赌这一场戏也是我感情最波动的一场,差点儿泪洒影院!

没想到对电影本身写的也不少,后边的部分不一定有前半部分多,又是一篇想到啥写啥的文。

最后说说“真实事件改编”。
之前看恐怖片的时候,最恐怖的并不是那些一惊一乍的画面,而是在我被一惊一乍吓过好几遍之后,结尾弹出字幕“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的天,这个比被恐怖片吓过更可怕!
与“真实事件改编”相关的还有一个词语是原著党。对于电影本身我不想评价太多的原因也是因为“原著党”。我害怕在我质疑格桑为什么光是听宗大伟说章宁去世了之后就放行这个情节的时候,有人跑出来说“真实事件”就是这样的…
有一部分!一部分!不是全部!的原著党看过原著之后就把原著奉为圭臬!昨天我对《昆仑神宫》的第七集的一些后续的剧情猜测,我觉得剧集后续可能会这么拍。这个时候有一个看过原著的人让我别瞎猜…前边的话是一些巴拉巴拉的按照原著的剧透…好像我看《万里归途》时身后给女朋友讲剧情的男孩子!都imax厅了,还能听到你的讲解!声音很大!很敬业!绝!应该把那个金色的小喇叭给你的!
还有一件事是前几天听刘老师解说《消失的孩子》。刘老师对后续的剧情进行猜测,一个观众怀疑他看了原著在这儿解说…
我想说的是,一部影视作品在全部播放结束之后都会有不同的解说空间,更不用说是中段了。根据xx改编并不是说在部分(!)看过原著的观众心中的原著就是这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整个的发展过程和最终的发展结局,另外一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没有你们的“外挂”!
我也懂自己当时看原著时被某一段美到、气到、感动到的感觉。当它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你发现它和你想象的一模一样,我的天!那种跨越时空的浪漫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体验。那你就使劲夸它!用自己这辈子学过的赞美之词!当它背离了你的预期,你就骂它!(这个应该都会)
友好讨论应该是被提倡的,而不是“原著不是这么写的,别瞎猜了”!按图索骥能找到什么好马?原著不应该是战乱地区叛军顶在我头上的手枪。
对我来说,“原著不是这么写的”、“原著是怎么怎么写的”、“原著怎么怎么样”我听着一点儿都不难受,顶多就是一点点的剧透,有时候还能解答一些疑惑。“别瞎猜了”四个字对我来说伤害很大,完全的否定了我的想法。就像是我想给我儿子做点儿吃的,他和我说“爸,别瞎做了,和????一样难吃…”
最后声明,是部分!部分!部分!原著党。
《万里归途》是值得去影院看的。记得别坐在两个连坐的正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