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母亲似乎在中国影视文化中永远是加害者和矛盾的激化者以及被忽略情感需求的角色。第一点,母亲在经历丈夫去世后,在面临背痛与丈夫住在ICU的巨大金钱难题以及想体面的送走丈夫,被女儿指责自私自利,私自结束父亲的生命。第二点,被忽略的情感需求:悲伤是女儿看不见的,女儿想要经营父亲的串串香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母亲身上,“妈妈你不想管爸的店我来管”,母亲担心女儿高考再一次拖鞋,母亲在学校任职的压力是看不到的,店铺无法运营母亲一直砸钱是看不见的,提出要关闭是对母亲发火和冷暴力的;只有母亲开始对死去父亲奉献时才会被女儿所夸奖和感激,一旦有自己的需求就会被指责自私,甚至都不是自己的需求,仅仅是担心女儿。第三点,矛盾的激化者:乱填志愿是因为母亲不支持养狗,担心女儿也不归宿是被指责说你没资格管我的,为了女儿前程防止女儿早恋是被指责拔了父亲管子的,为了开启新生活,母亲想要释怀是被不断刺激的。对母亲永远用不完的暴力和忽视,母亲许多付出视而不见,放弃自己热爱的教师工作等等数不清,母亲想要开始新恋情,女儿是要叫狗咬对方的,是要被阴阳怪气的。对,母亲是你他妈爸爸一辈子的附属品。最后的最后,每个人都开始粉饰太平,女儿对自己这个压榨母亲的行为进行辩解和放纵“对不起妈妈,我当时太悲伤了”,然后我们重归于好。
2.吴京继国产剧收获了许多儿子之后,又收获了一个像儿子的女儿,一个永远只看得到父亲不易、拼了命也要使父权在这个家庭维系的女儿,一个忽略母亲需求,永远站在父亲角度的女儿。“什么都不懂”是女儿对于母亲的伤害,是自己身上父权的烙印。还有一点是,我看了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与这部《再见,李可乐》,期间只隔了两天左右,两部电影戏份很大头都有闫妮,前者是对强权或者说父权的一次嘲弄,后者则是十足的嘲弄。(最后女儿结婚,镜头给到的不是一直以来被精神虐待还在苦苦支撑的母亲,而是被父亲上身的狗)
最后,我替母亲感到悲哀,从少年到中年,在意的人始终都是父权的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