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看了《小小的我》。这场没有主创团队,于是没有周身粉丝的骚动,反而促成了一次全情投入的观影体验,
早在媒体宣传中,得知易烊千玺在影片中扮演一位20岁左右的脑性瘫痪者。我的担心多过期待。毕竟过往的国内影视剧里头,饰演特殊群体的演员不少,往往对特殊群体的刻画流于表面,以呆滞的表情和异样的肢体来代表“特殊”。那些演员均年长于易烊千玺。
担心自然多余。这是一位体面的青年演员呈上的一部体面的影片。我依然无法从中窥探他演技的上限,这种未知令人一阵颤栗——也只是触及到了这座孤山的一角——自然也令人欣慰。
影片在国内尚未上映,既然不方便剧透,那聊聊其他。
-
我对四字的过往了解不深,只知道他出身草根,自幼随父母北漂。多年前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剧组待过一阵子,闲暇时观察剧组的人,包括四字。那会儿他还是小小少年,终日眉头紧锁,带着少年不该有的沉思和紧张,也许是心中的弦不敢松懈。小小少年的烦恼,多年后我才知晓,他正面临一场人生的抉择:决定留下来,继续往前走,做个名副其实的演员,还是体面退场(他甚至想到了选择美术作为退路)。相比其他两位前路明朗的同行,他的未来显得晦暗不明
好在,他在这场博弈中选择坚持,而后一骑绝尘。得以在今日,观看一部又一部他的主演佳作。再一次令人欣慰。
-
我向来鄙夷流量,四字是我少数瞧得上的流量演员,甚至认为用“流量”二字定义他稍显轻浮,可谁让他拥有那么多拥趸呢。
我在流量团队工作过,一个又一个。我了解那套流水线模式,如同西西弗斯推石,周而复始,令人厌倦,所以我早早地逃离。如果看穿它背后的虚假与空洞,便会知道流量明星的诞生是一场没有灵魂的造星运动,精致的包装、大差不差的宣传策略,仿佛一批又一批提线木偶被精心雕琢,少了真诚的情感与真实的自我。
但在这一片毫无生气的流量浪潮中,四字似乎是个例外。即便他也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甚至常被贴上“流量”的标签,却能在他身上看到一种真正属于演员的自觉与深度,这让他从“流量”的定义中脱身而出,自成一派,成为一座嶙峋的孤山;独自耸立,不受流言侵蚀,与大地分庭抗礼。
-
观影时,我一度开始思索他存在于内娱的意义。也许是捍卫?捍卫这个平庸的流量时代里,作为华语青年演员的尊严。连同他对剧本的选择,也在捍卫,捍卫华语电影的多样性。
我看许多人说四字是天才,极具天赋。可是他的表演绝非“天才”二字可以概括。用“天赋”去简单归结他的演技,是一种对他努力的忽视与抹杀。
不如说,天赋只是他进入“艺术窄门”的一把钥匙,而真正通往“窄门”的道路,崎岖深幽,艰苦卓绝,绝非凭天赋便能一路坦途,而是要以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辟。只有在不懈的追求中,经历打磨与考验,才能逐步接近那条狭窄之道的奥义。
显然他正在接近奥义。且在这条道路上,他将自身的存在打磨成一种新的高度与意义。
那么祝他畅快淋漓。也希望他早日摆脱流量,到那时,他一定拥有更丰富的自由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