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最鲜明的,是以马大三为首的广大农民形象。他们老实又本分,虽然恨日本人,但是也不敢怎么样。比如马大三被人拿枪指着接受两个人质,虽然心里又害怕又不乐意,但是还是不敢怠慢:对方要吃白面,自己也只好舔着脸去要;每天晚上还要守着他们,生怕他们闹自杀或者逃跑。一直这样好吃好喝把屎把尿养了半年,说好的养几天就来接,也杳无音讯,再加上这两人一直想逃跑,全村的人才动了杀心。但是真的要杀人,大家又很怂,也没人敢动手,只好抓阄让马大三去杀。等马大三杀了人以后,大家却又对他敬而远之。结果马大三更怂,坑都挖好了也下不了手,干脆又用麻袋把两人捆好了扔钟楼上去了,每天继续给他们送饭。当村里人听说他没动手之后又纷纷来指责他,马大三甚至委屈得直流泪。这里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很有意思,一个是一直强势的八婶子,一个是看似不爱说话的鱼儿。八婶子一直强调自己行得端坐得正,日本人来村子里八年了,也不敢动她一根汗毛,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鱼儿则是一下子泼辣起来,面对全村人对马大三的指责,面对此时失去理智只会嚎啕大哭的马大三,她站出来大骂全村人逼马大三杀人却又嫌弃他、看他没杀人又来怪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于是这样怂怂的一村子人只好叫马大三去城里找专业人士。城镇居民们似乎比广大农民们稍微有头脑一些。街道里唱戏的此时正唱着皇军好,影片末尾抗战胜利了又开始歌颂八年抗战,看到马大三复仇还觉得可以编成一个很好的故事来唱曲。磨豆腐的告诉马大三虽然自己杀不了人,但是豆子他必须得收下,要不马大三不放心。他们找来的刽子手号称杀过清朝余孽,杀了人人头落地转三下,还会眨眼睛笑一笑,来表达对刽子手的感谢。结果此人一通骚操作一个人也没杀成,还不敢补刀怪罪村民们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当花屋小三郎提出要用粮食换他们走时,村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台阶下,杀也下不了手,把他们放了还能换回来粮食!于是他们真的浩浩荡荡骑着驴子送花屋归队。面对日本小队长的训斥,马大三们不敢吱声。当被关在窑洞里时,他们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粮食。当带着粮食回到村子里海陆军大联欢时,村民们毫不怀疑地认为日本人是带着善意而来。日本军人们奏着欢快的音乐,村民们纷纷献唱,和日本军官们谈笑风生,甚至在小队长让拿枪毙了小三郎时,还认为对方在说笑、在反应过度。

电影中的日本鬼子也并非是以往影视作品里脸谱化的毫无人性的杀人狂魔形象。海军军官每天奏乐巡逻,还分给小孩子们糖吃,平时洗澡的时候还会怡然自得地唱起日本的歌谣,看起来和普通的欧吉桑没什么区别。然而海军军官在结尾小孩子跑向自己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掏出刀杀死了每天发糖的小朋友。军队里的新兵嘻嘻哈哈的,说要找村民要鸡吃也是说“您好可以给我鸡吗”,老兵便教导不行你要很凶地说快给我鸡吃,两个人还要不时画个圈圈不让村民走出去取乐,简直有点像街头小混混。结尾大联欢要杀人时,陆军队长便叫着让新兵上,他也毫无压力地端起刺刀捅向了五舅姥爷,一边不停用力刺穿他的身体。另一方面,小三郎一开始表现得像抗战神剧里的鬼子,被抓以后说着要为荣誉而死,看到鱼儿给自己包扎还满嘴喷粪。结果后面他真以为自己要死了又不想死了,说自己在老家只是养蚕的农民,并不是什么武士,甚至归队之后还要帮村民说话,一度让我以为他甚至拥有了一丝人性的光辉。陆军的队长则看似更符合大家印象中的皇军的形象了,看到归队的小三郎问他为什么不死,动不动就下手打下属,甚至感觉随时会拔出枪来。但同时,他又坚持着一种他所认为的正义与礼节,比如定下了契约就要履行,比如被俘以后便不再用枪,但是可以用刀,光荣的刀,来执行命令。

影片里还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形象。一个便是翻译官董汉臣,也是小三郎在电影中强调的“受过教育的人”。他并不认同日本人的做法,其中几段乱翻译也是全剧的高笑时刻。他反应很快,五舅姥爷审问时张口就来,编得比问得还快。小三郎要骂中国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不时喷一喷小三郎。但是大联欢上陆军队长问他“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是什么意思时,他却丝毫不敢怠慢,逐字逐句如实翻译。整个影片全程,他也只是想活下去而已。然而当抗战胜利他要被枪毙时,士兵们确认了好几次,都发现他在笑。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是疯七爷,他腿脚不方便,但是每当村民们开始讨论如何处置两个人质时,他便一直叫着要把两个人一手一个掐死埋到坑里去,甚至好几次激动到差点冲出去。还有便是最后吴大维饰演的国军军官,双亲都被日本人杀死,自己也失去了一条腿,但是面对冲进战俘营杀人的马大三和当汉奸的董汉臣,都给予了枪毙的惩罚。

电影的结尾充满了讽刺意味。认为日本人不敢杀自己的八婶子被刺死,疯七爷虽然也被杀但是确实掐死了一个日本士兵。陆军队长明明知道天皇投降了,但是还是要屠杀一整个村子的村民。虽然叫着大日本帝国,但是日本鬼子们被俘后却老老实实服服帖帖,也没见一个人切腹自尽。最最高能的结尾,马大三借着卖烟卷的机会冲进战俘营杀日本鬼子们,却被安排由小三郎,那个他好吃好喝供着的小三郎,来执行死刑,而他也正如豆腐匠形容的那样,落地转三下,眨一下眼睛,露出了笑容,影片也由黑白变成了彩色。

如果要说电影的具体意义和隐喻,那我大概率是说不好的。如果非要定性,我觉得这部电影主要是在刻画人性,尤其是在战争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人的各种品质和特性,往往更加展露无遗。面对强权和武力,敢于反抗的人往往是极其少数的。真正的抗战时期,华夏大地纵然有无数英雄儿女涌现,但我相信,更多的应该是电影中的朴实无华、甚至很多时候有些无知且怂的劳动人民。他们没有什么知识,对政治也毫无概念,日本人来了谁都厌恶,但是真要反抗又没有这个胆子。日本人走了,换了国军来,他们也继续麻木地过自己的日子。但是当压迫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又可以豁出一切去拼命。与之类似的,日本的大部分基层军官也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并非生性残暴,而是在他们的洗脑中,中国人根本不是人,杀中国人越多越好。同时,面对来自上一级的压迫和要求,面对周围人的同质化举动,人便会互相传染杀人如草芥。另一拨人就是影片中的翻译官,是受过教育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知识分子。这类人并非没有良知,但是面对危险时他们比广大劳动人民更能认清形势(或者他们认为的认清形势),因此很难盲目自信认为日本人不敢杀自己,所以更倾向于做出灵活的举动来保全自己的性命。

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黑白的,完全符合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电影的印象。而结尾的彩色,又将观众拉回了现实。虽然在我们看来那个世界是黑白的、模糊的,但是在马大三的视角里,那并不是在电影院里观看过去,而是一切都鲜活地、真实地出现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