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两名亮明观点,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在它的语境里,它的表达是成立的。

影片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不自知的虚无主义,而且还为此沾沾自喜。虽然两位主创接受采访时管着叫克制、不较劲。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他们特有创作态度,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生活方式。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国人百年虚无史中的又一次轮回。

一百年来,从《围城》里的方鸿渐,到张爱玲小说里的富家子,再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大院子弟,改开以后是王朔小说里的顽主,又到贾樟柯电影里的小镇青年,以及《铁西区》里沈阳艳粉街边无所事事的青年。这些作品里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生懵懵懂懂,对世界一知半解,面对历史的车轮,无力改变什么,却又自命不凡,最后无不落入无尽的虚无。

电影《东十四条》里当下北京胡同里的这些所谓的文艺青年,无非是为这百年虚无史的延续。在我看来,这不值得沾沾自喜,反而令人绝望。影片里整天把去柏林演出挂在嘴边的十条,和一百年前拿野鸡大学文凭瞎混的方鸿渐似乎没有任何区别。而《围城》以及刚刚提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它们所在时代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它们都是伟大的作品。而《东十四条》我看到的是主创对于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炫耀和沾沾自喜,是所谓北漂艺术圈在鼓楼这个小乌托邦里的自娱自乐。

电影里北京的夜晚两个主角在鼓楼附近的胡同里漫无目的的闲逛,不时遇到一些同样无聊的年轻人在街边喝酒聊天,有的说梦见了李白,有的大谈司马迁。这让我想到了上海乌鲁木齐路的年轻人,那时疫情还没结束。他们也在大街上喝酒聊天,装疯卖傻。但就在那一年的冬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迫使历史的车轮改变了方向。他们有没有沾沾自喜?

还记得王朔在某档节目里批评八零后的话,在这里与各位共勉:你们蹦个迪就当牛掰吹啊?我们父辈像你们这么大是时候在干什么?人家在抛头颅洒热血!你们有什么可牛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