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温了一遍施奈德的这部《Sucker Punch》,看完后真的是唏嘘不已;一是为主角BabyDoll的悲惨遭遇,二是为电影本身。目前无论是IMDb还是豆瓣的评分证明了该片真的是被严重低估和误解了。
该片是在2011年上映的,不管是预告片所展现的风格还是电影定名抑或是中文译名,都将看客带歪到以下几个吸睛点上了:酷似电子游戏的CG战斗场面、动作爽片、青春靓丽的美少女演出阵容、以及 - 战斗萝莉。
当然,十年前首次观看此片时,由于年少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也是把此片与一般一线商业爽片混为一谈了;很遗憾,也是看得个懵懵懂懂,完全没有get到此影片的精髓。十年过后,随着阅片量增加,对电影艺术的越发敏感以及共情能力的渐长都在告诉我该片并不是当初的那个在讲“萝莉美女逃生记”的故事了。本片实则上是一部非常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类别的关于一名悲剧小人物的勇敢、奉献、牺牲与自我救赎的阴暗致郁片;导演将一层名位艺术与美学的糖衣将其包裹,最后展现于观众。
所以,该片的评分是极其不公正的。当然此时得说一说电影的题目,特别是中文译名《美少女特攻队》,实在是误导性太强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它是一个关于美少女与战斗的故事。原名Sucker Punch,punch就不过多解释了;而sucker此时应作“易被坑害之人”讲。结合主角babydoll天真无邪且自备忧郁气质的少女外形,以及开场就面临继父所带来的压迫,衍生意义就是“涉世尚浅的少女”;再结合电影通篇所表达的主题,那么就可以理解成“懵懂少女重拳出击”、“萌妹打你个出其不意”(摧毁邪恶,带领其他sucker奔向自由)的意思;同时也和电影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双关效果,CG战斗场面和Punch一词也非常契合。
接下来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此片的观影门槛问题。
1 . 表现形式:
这部电影并不是像一般叙事片那样平铺直叙,而是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法营造了三层互相关联的世界结构:第一层为真实世界的精神病院;第二层并不是主角的梦境,而是导演在第四面墙之外操控着的电影表现形式,导演只是用一种艺术美化后的世界来代替了故事原本的世界;第三层与第二层同理,用天马行空类似电子游戏的战斗形式来代替了第二层世界中所发生的关键情节。三层世界环环相扣,其中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整个过程都十分缜密几乎没有任何说不通的地方。
2 .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
诺贝尔奖黑历史,臭名昭著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可以自行百度到底是什么。以该手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现今已出现过很多,比如2010年上映的《禁闭岛》、独立游戏《光之镇》等。要想彻底看懂此片必须得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该手术的内容与历史。
3 . 与BabyDoll的共情:
本片主角“洋娃娃”可谓是一个十足悲情的角色。在经历母亲去世后又被继父算计,对峙过程中又不小心亲手害死了自己唯一剩下的亲妹妹;接下来带着悔恨、内疚与麻木被继父送去了精神病院;最后为了同伴的自由,牺牲了自己,舍弃一切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至此,相信这部电影也不再那么难懂了。本片撇开中间经过艺术化处理后的叙事过程,头与尾都充盈着悲剧黑暗的氛围。BabyDoll通过制定计划,与美少女同伴们共同对抗Blue;经历了同伴的牺牲,对自我的怀疑,以及最后为了同伴的逃离,从容不迫的牺牲自己,最终完成了自身心灵的解放。
最后再提一下该电影非凡的艺术格调,众所周知扎导向来是拍MV的好手,本片也是充满了艺术感爆棚的“MV戏”。
同样,前不久上线的《Army Of The Dead》(活死人军团)也是如出一辙 ,还顺便玩了把《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黎明)的梗。
总的来说,这部《Sucker Punch》的确是扎导十分用心的诚意之作,别具一格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果导演是 马丁·斯科塞斯 ,那么该片就会像《禁闭岛》那样,严谨的写实风格、不会有什么多层世界、叙事几乎不离精神病院本身,文戏的精彩程度会远超于艺术部分。
如果导演是 昆汀·塔伦蒂诺 ,那么该片会格外的人文主义与女权主义。美少女们大肆地展现暴力美学,一顿话痨过后将蓝佬与蓝佬的手下们杀得血浆迸裂。
那么, 扎克·施奈德 就不多说了,过分张扬的视听艺术细胞会蔓延于整部电影里。音乐、歌舞、靓女,给自己饮料里加点冰,坐下来享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