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人的认知和年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但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根本还是在于价值观的问题。人做选择就会有代价和成本,得到就一定会有失去。另一半出轨后自己原谅还是断交都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不过是价值衡量之下做出的妥协,出轨行为本身伤害的是家庭关系和家庭感情,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因此被社会公德谴责。个人观点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衷,陈嘉玲妈妈之所以原谅爸爸剧里有些合理的解释,基本符合观众常识,在一个可接受的区间范围内,编剧在这里的设计并没有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

首先,陈嘉玲爸爸的人设通过第一季和第二季前部分立起来了,他爱家庭也爱女儿,是个好爸爸。其次,编剧并没有让爸爸肉体出轨。第三,借钱这个问题动机也找了个合适的借口——即初恋情人不是坏人,她自己也是个网恋的受害者,因为保住了爸爸在剧中长久以来的“老好人”人设。第四,编剧设计舞蹈教师这个角色是爸爸的初恋,正如张爱玲所写“朱砂痣”“白月光”和“蚊子血”“米饭粒”的比喻。编剧这样设定,意思是爸爸原没有出轨的心思,只是这个年纪,遇到自己的初恋情人,难免不心动。观众也会认为,男人嘛,人之常情。

这也是妈妈为什么原谅爸爸的原因。更何况,结合地域因素和传统文化而言,以及从妈妈背着爸爸自己学想学的开车、英语、游泳明显可以看出,妈妈依旧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妇女。她没有多少文化,年龄也大了,一辈子了,她如果真的舍得离婚吗?但是如果妈妈铁下心想离婚,陈嘉玲和陈嘉明阻止得了她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阿嬷一辈子对于冠夫姓这件事儿那么在意,死后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离开,所以私下交代了孙女,所以会对孙女说出“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挺自由”的这种话,个人觉得这部剧女性角色更多的是传统社会之下三代女性认真生活的故事,但是因为家人之间的爱、平凡的日常也是因为编剧的设计,淡化了许多原本可能引起尖锐的冲突的矛盾点。到了陈嘉玲这一代,因为社会的发展,家人的保护和养育,她在做选择的时候大环境更加轻松,因为有学历有文化有工作经历有储蓄,以及家人一贯的爱和包容,陈嘉玲可以活得不那么累,回到台南后平凡又温馨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另外,关于两性关系一方不忠,另一方作何选择的问题。个人观点,逻辑或许不应该是:相对而言,也许男性群体出轨比较普遍。那么女性为了维护家庭,为了生活维持一种虚假的安稳,为了在社会上有所支柱,女性就要忍耐,就要视而不见,就要为了这种虚假的“繁荣”而原谅对方不忠的行为。作为女性,当另一半做出对自己不忠的行为时,我们可以不为了维护一种虚假的“繁荣”而委曲求全。从现实层面上来讲,这种“硬气”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原生家庭和个人能力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层面的公共保障。但前提是,女性自己明白,当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就是不用隐忍,对方不忠,我们自然可以独善其身,这世界上并没有谁离开了谁就活不了。否则为了当这种稳定成为自己隐忍“算了”的砝码时,你怎么会保证对方不会变本加厉?你怎么知道隐忍带来的问题和伤害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呢?重要的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希望女性能够纾解情绪之后,做理性地衡量,既有现实因素的考量,也要做出遵从自己本心的选择。而不要因为个体否定整个群体,更不要因为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不是只有夫妻关系这一种的,家庭成员之间都有扶养彼此的义务。就像到了这一代,陈嘉玲和蔡永森,怀了孩子也可以不结婚,扯不扯证这是自由的选择,孩子并不是枷锁,孩子是家人。

这部剧虽然结局还是传统的大团圆了,但都是基于陈嘉玲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陈嘉玲受传统眼光的压迫或者在他人压力之下做的被迫抉择和接受。即使结婚,陈嘉玲也叫陈嘉玲,而不是蔡陈嘉玲,即使结婚,依照陈嘉玲的性格,不爱了,过得不顺心了,夫妻之间的确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了,我相信她也会提出离婚然后和蔡永森一起抚养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