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6年外传电影《侠盗一号》的前传,《安多》通过两季的内容讲述了这条故事线的主角卡西安·安多的个人历程。尽管今年只过去了不到一半,我却愿意把它当作年度最佳美剧。精心设计的服化道背景,倾力奉献的演员们加上大量的谍战动作元素,这个讲述一个男人是如何从一颗外环行星上的混混成长为可能是义军史上最著名情报员的故事也许足够精彩,但仍然不够震撼人心。对我而言,《安多》真正的震撼之处在于少见地用心而严肃地对待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什么是革命?所谓的自由、反抗与牺牲,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压迫就有反抗,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什么是“压迫”?对于起义者们而言,他们所要对抗的银河帝国,不仅是无数的歼星舰和身穿纯白盔甲的冲锋队,而是一种无形的“秩序”。这种秩序是像米罗·黛卓拉这样的帝国精英,他们有不输故事中英雄们的能力,而却持有着相反的信仰,坚信只有皇帝所带来的帝国和平才是星系的正途,而所谓的“叛军”不过是健康肌体内的癌细胞,必须予以切除——即使这意味着全面社会监控,集中拘禁和大屠杀;这种秩序更是无数像剧中希里尔这样的普通人所构成的,他们为了生存兢兢业业,他们并非十恶不赦,他们只是厌恶无序,而无序意味着混乱。只要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那么远方星球的哭声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帝国的统治方式,比从来如此远为可怕而有效的,是本应如此。

比压迫的含义更加深刻的,是革命的B面。革命不是骑士小说中的体面勇武,而是在无边的黑暗中穿行,战斗,死亡。半推半就的政客与贵族,前政权的效忠者与遗老,无政府主义者与佣兵……这些克伦尼克总监口中的“乌合之众”可以团结起来的原因,从来不只是那个纯粹而伟大的革命理念,而是个人的恩怨,生存的危机乃至金钱与声望。为了战胜无比强大的敌人,很多时候你需要比对手更加没有底线。培养良久的线人是可以用后即弃的;秘密行动的附带损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连作为星战历史上重要事件的高曼大屠杀,也不过是一场双边合谋的苦肉戏。革命是残酷无情、虚伪做作、充满阴谋的,而革命者是无情无义、寡廉鲜耻、不被理解的。他们与自己的欲望,良知与本能斗争,只为了心中遥不可及的未来,至死方休。正如带安多走上这条道路的卢森所言,他们在黑暗中挣扎,抛弃一切,只为了一个自已没法活着见到的明天。

这样无望的抗争究竟为了什么?安多的一生追求着自由,但是以更大的视角去看,他似乎也只是更庞大诡密的历史棋局的一个棋子。功利而聪明地讲,反抗可能本来就没有意义。但是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反抗,也许值得人们付出一切,只为做出自己选择的可能性,不被压迫的可能性,自由生活的可能性。也许这可能性微不足道,也许这呼声细不可闻,也许这牺牲不可计数,但当愤怒的雨滴成为洪流,这革命的波涛必将回响。

伴随着故事的终曲,每个角色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安多与无数同仁用生命与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换回的,不过是一份小小的情报,犹如一缕弱不经风的火苗。也许任何理智的战术家都会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在正传开始之时,这缕火苗最终将带来新的希望,这并非是由于上古神话中原力的平衡或者某个家族莎翁式的古典宿命,而是真切的,属于无数个像卡西安·安多上尉一般平凡,渺小,但拥有心中小小火种的人所创造的偶然但又必然的奇迹。

“Here comes the FIRE, then let it 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