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诉求堵塞,部分两性关系漠视主体性认知
这部剧开篇不久就是一次求婚仪式。
这场仪式看似要素拉满——灯光、舞台、表演、玫瑰、婚戒……在所有人的笑意中,女主的面色却陡然生变。
那句脱口而出的“未婚妻”,提前给关系盖了章;男方父母安排的“备孕计划”,更像一份不容拒绝的人生考卷。从始至终,廖医生都没有告诉任何人,那个求婚仪式的女主角说过多次,她不想结婚,甚至她已经提了分手。
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连声叩问。
生活里对她处处关心,却在内心深处无视她对于不婚的诉求,瞒着她强行进行道德绑架式求婚,这真的是一个好好先生吗?
这一出看似要素拉满的求婚仪式,唯独缺了一环,那一环就是“我”。我的主体性、我的意愿、我的呼声、我的感受,统统缺位。

02 女性“被婴儿化”,代际关系也会蚕食主体性认知
追剧时总在想,为什么女主的困境让人如此共情?后来才明白,那些以爱为名的期待里,藏着的往往是对女性主体性的漠视。
这种漠视不止出现在两性关系中,还出现在亲情关系里。女主在职场上节节高升,换来的却是妈妈的一句“自己靠不住家庭才是靠山”,似乎必须有伴侣才能让生活完满;我们在生活里选择丁克,父母也会担心老了以后没有孩子会过得很苦。

细想下来,至亲之人总会习惯性把女儿弱小化而不自知,再引入多个外人来赋予她生活的意义。女儿小时候需要父母照顾,中年时需要丈夫照顾,老了后需要孩子照顾,仿佛这一生她们无法靠自己立足。直到他们眼里的女孩越来越弱小,越来越退化成一个柔弱的婴孩,再最后小到看不见,她的主体性也终于在密不透风的关注下消融。
03 强调主体性的意义,在于发现我们本就是自己的伞
为什么需要反复强调“主体性”的概念,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它,我们就不再是我们。
我们来人世一遭,并不是来感受怎样充当一个婴儿被照顾,或扮演一个享受瑰丽情爱的工具人来配合浪漫。每个人殊途同归的课题,是让自己成长、变好,让自己成为一把足够坚实、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伞具,不论男女都是如此。
就像剧里的女主,她终究是拒绝了廖医生的求婚。即使分手后会失去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她也相信自己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好。
一段健康的关系,不论是两性关系,还是亲情关系,都需要让大家可以看到自己的空缺、弥补自己的空缺,最后趋于我本自足的状态。但若从一开始就否定她的主体性,不听她的呼声也好,不信她的选择也罢——
那么,就是对于她数十年生命体验的残酷的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