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无根的库尔德人

伊朗有一句谚语,“真相是一块破碎的镜子,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块“。我很荣幸我在真相的碎屑中拾捡到一块,相信大家手中也有与我不同但同属于一一面镜子的碎片,通过今天的探讨,我们一定能拼凑出完整的玻璃来。

我下面要讲的仅仅是深入了一方面,我们小组还准备了全方面探讨的材料,希望大家一会儿可以好好关注我们小组。

我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探讨,未免都是一些,反战、平穷、教育、知识、现代之类的,我不否认它们,但在这一层中东普遍存在的面纱下,还有一重影片的真实基调:库尔德人无根的历史。

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希望能得到当地人的视角去深入探讨,所以我看了很多关于两伊战争的资料,可是,我总觉得这部预言式的影片中并没有夹杂那么多对两伊战争的隐喻,直到我目光聚焦在我无数次忽略过去的这个词上:库尔德人。

库尔德的可以说是没有历史的民族。他们自古以游牧为生,人口三千万,是中东第四大民族,但是他们从未拥有过自己的国家。他们夹杂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等国的边境,一出生便成了大国的附属品。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这些强大的帝国一刻也没停止对这些“异乡人“的迫害。库尔德人没有自己的历史文献,语言流失和学术典籍的流失都十分严重,因为在强大的帝国一次次的迫害下,他们只能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被迫丢弃自己的书籍,来加快逃跑的速度。这些留下的书籍,不是遗失在荒漠之中,就是被侵略者一把火烧尽,造成了库尔德人极其严重的文化断层。时至今日,库尔德人都还未明白自己的来历,他们只不过是大国历史的脚注,被强大的帝国按照自己的利益编排。

《黑板》的导演以及主演,都提到过,这是库尔德人的故事。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两伊战争时期在伊朗和伊拉克边境穿梭的人,也只会是生存在夹缝中的库尔德人。《黑板》中,老师扛起黑板叫卖知识,更像是库尔德人流亡途中想要把文化流传下去行为。但是没人在意,因为知识,不光不能逃命,还会加重他们民族愈发独立的嫌疑,招致更大的灾祸。因此,黑板与其作为传递知识的工具,不如成为担架、掩体、彩礼,它们是库尔德人在流亡时抛下的书籍,是在寒冷时用以生火取暖的文献。我们可以理解到,《黑板》这个片名也象征着,这部影片就是一部黑板,一部记录库尔德人千年凄苦的黑板,库尔德人过去拥有的“黑板”已经被当作担架或者嫁妆遗失了,那就由当今的人,用影片的形式,再构建一块黑板。

在伊朗伊拉克交界处的库尔德字母是一种阿拉伯字母的变形。然而如今,土耳其、叙利亚、伊朗这些国家正在禁止库尔德人使用自己的语言。库尔德语,又叫做kurdish,在开始的一幕,一位老人让主角之一念信时,主角说了一句,“这不是波斯语,是阿拉伯语或者库尔德语“。暗示库尔德人在这样的文化灭绝计划下已经无法辨别自己的文字了。在小孩子的队伍里,他们大多数明明能识字,却在妈妈的教导下假装不会,这也正是在压迫下库尔德民族无奈的选择。

库尔德民族上,还遭受过不计其数的屠杀,他们被视作”小偷“,被歧视,被压迫,这些屠杀中,尤以伊拉克的萨达姆在位时最为惨烈。在其间,发生了臭名昭著的“安法尔屠杀”。“安法尔”是战利品的意思,这是一场针对库尔德人的种族灭绝计划,在这场灾难中,约有五万至十八万二千名库尔德人遇难。其中的一个村落所遭受的,又是惨烈中的惨烈,那就是哈拉布贾村,伊拉克军队突袭村子,使用了芥子气和神经毒气等化学武器,一共造成了五千多名无辜的库尔德村民的死亡,这就是两伊战争中著名的哈拉布贾村惨案。相信大家一定觉得这个名字耳熟,是的,这就是影片中遭遇军队时,女主误以为是化学武器时曾说过的地名。“就像在Halebtched”。我们可以得知,这群老年人,是由于安法尔屠杀逃亡到伊朗的难民,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选择回归故土,在故土上死去。

库尔德人是名副其实的无根之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都被当作大国的棋子、打手去博弈,帝国从指缝见漏下蝇头小利,但贫穷的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争得头破血流。过去是波斯帝国,冷战时是苏美两国,不正像那几个在边境为了眼前利益走私的孩子们吗?如今的库尔德人又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恐怖袭击,压迫导致恐怖袭击,恐怖袭击又导致更强的压迫,在这样的重复中,库尔德人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在片尾,我们看到了这群无根之人的结局。回归故土的老年人发现故乡早已被轰炸殆尽,这正象征着回头的库尔德人在历史茫茫的雾气中根本看不见自己的根。边境走私的小孩最后被枪杀,也象征着向前看的库尔德人在大国的夹缝中将走向覆灭。这是真正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无通路,后无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