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影一般不会犯困,哪怕是看文艺闷片。但是哪吒2最后四十分钟我真的几乎要在影院睡着了。

我欣赏哪吒2一流的动画工业水平,欣赏它老少咸宜、能够凝聚人心的独特品质,就像流浪地球一样。诚然得把它当作一个商业动画片看待。“找找乐子就好了”,这是更合适的态度,春节进影院是消费享受文化产品,获得精神愉悦的。但是看到不少人吹捧哪吒2的主题,我对此还是持保留意见,它在商业片里甚至都不是最好的。

在初期哪吒为了救敖丙,非常乐意去天庭“考公”(考公升级这样的桥段真的是中国网文和影视的一大特色),还笑着说“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那我请问之前的“是魔又如何”去哪里了呢?这两者看似都是个性与自我的表达,内在的逻辑却大相径庭。魔和仙是两个种族,仙可是在压迫魔、将之视为危险的异类啊。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哪吒随便是什么,哪怕进入权力,被权力异化、成为压迫者的一分子我也愿意(虽然他反抗了压迫,但是这个反抗也是有问题的,后面会写)。哪吒在这里还是表现出了汉代之后儒家的招安与进体制的信条。其实在这里我会很期待,哪吒会如何成长,定位自己的身份认同,不需从属于强势话语的逻辑。
还可以打一个后殖民的比方:一个中国人在申请加入美国籍,幻想自己能洗去“落后世界”的标签,成为第一世界的成员,嘴里说:我是中国人是美国人我自己说了算!哪吒可以轻易放弃自己的认同,去从属于力量与霸权的逻辑,这相对于第一部自我认知的成长也太荒谬了。

在哪吒2里,哪吒从未反抗过权力结构本身,他所做的只是选择性的破坏(打打杀杀),进而许多评论说的反抗强权的主题也不成立。他真正要打反派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亲爱的爸爸妈妈被杀了,他要报仇!第二,如若不是将仙的善恶彻底颠覆,让他们邪恶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让小孩都能看懂,哪吒是不会意识到权力结构本身是有问题的(哪怕他在闯关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其他视角的叙事)。“权力是因为坏才不好”,那也就是说“权力和强权可以是好的,可以是值得被招安的”。这种观念过于保守、陈旧、妥协,还被说是“反抗精神”,说是惩恶扬善才恰当些,令人感叹。

但是我们也对哪吒2中的善恶观提出质疑,例如超雄小朋友哪吒可以为了父母大杀特杀,却对被屠城的百姓几乎没有感触,可谓只顾家庭伦理的小义,却不顾社会层面的大义。看到后面,公式化的爹死妈死兄弟死的剧情被用过n遍之后,我也就释然了:导演其实只是想拍一个片子来弘扬孝道,歌颂亲情。整个片子描绘的是中产幸福家庭小朋友的幸福的成长历程,他(注意我用“他”)得到父母全身心的支持和宠爱,他可以做他自己,乃至时不时违反公德来“小小叛逆”一下。不用担心犯错,因为有家庭的权威罩着自己。

感叹真是新时代家庭的美好图示啊!务必多多结婚生子,组建家庭。